|
|
高考故事:被社会高度关注强迫自己入睡(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 15:26 钱江晚报
郦娜,浦发银行杭州清泰支行职员 郦娜,浦发银行杭州清泰支行职员。2000年毕业于杭州长河高级中学,考入浙大城市学院,学习财务管理专业。 高三。 如同一台不会休息的机器,所有的一切都被学校、老师安排得满满的,自己就像车轮一样无休止地旋转着。我读的是一所寄宿制中学,每天奔波于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 记得那时,宿舍规定有熄灯时间,为了多看点书,大家拿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因为被宿管员发现是要扣分的),不看不行啊,人家都看,你不看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高考前夕,一场场考试,一次次练兵,每一次名次的搏杀,都让自己大口喘气。临近高考,学校留下近一周的时间让我们回家自己复习,最重要的是调整睡眠时间。而在这时,社会上为了保障考生的复习和休息,又采取了各种“静音”措施。其实,人处在那种被高度关注的状态下去迎考是非常难受的。记忆犹新,7月6日高考前一天晚上,非常静,我强迫自己入睡,但是脑袋不听话,嗡嗡嗡的睡不着。 高考终于来临!在赴考的车上满耳都是高考的声音,考点的环境很熟悉,因为早一天就按老师的要求,去摸过门了。当时我是在杭二中考点参加考试,家长只能送考生到校门口,同样紧张的家长被止步在了校门外。 开考铃声响起,我用我的12年所学开始作答……那年是浙江省首次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总共分4场考试,只用两天,检验了我这12年来的努力。 21世纪E代: 抗拒应试教育 记者感悟:2000年后的高考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一方面,他们抗拒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仍要在高考指挥棒下生活和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下,考上本科,成为万千家庭为之奋斗的目标。郦娜就是在夹缝中挺过来的新一代高考生。在社会的呼声中,我国高考不断进行改革,试图在提升素质和减负中寻求平衡。 赶考历史碎片 (1990~2006) ●199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正式实行标准化的第一年。共考9个科目,其中外语一科全部实行标准化考试,即试题分主观题与客观题两类,答卷亦据此分为两个部分,客观题部分的答卷由机器阅评。从全国汇总的情况看,当年平均有半数以上的高考科目实行分卷阅评的办法。 ●1991年,高考制度的透明度提高,考生可以公开查询高考分数。学生在接到高考成绩通知单后,如果对某科成绩产生疑问,并且理由充分,可以凭准考证和成绩单申请查对。同年,我省高校录取工作首次全面应用计算机管理,对文、外、理各科实行计算机辅助调档,未发现有任何差错。 ●1992年,我省6.4万余名高考生,全部到位应考。这其中包括2.3万名洪灾地区的考生。6月21日以来连续半个月的阴雨,使我省中南部很多地区遭受水灾。但是经过各方的努力,我省洪灾地区考生无一误期。 ●1993年7月7日,我省10万考生参加高考,全省各地分布300多个考点,我省63000多名普通高校考生和37000多名高中中专及技校考生步入考场,开始为期3天的高考。 ●1994年,作为全国20余所直属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之一的浙江大学,率先实行招生“并轨制”。即所有考生均按统一标准录取,新生一律缴费上学,不再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及以委托培养、自费生为主的调节性计划并存的“双轨制”。这一改革彻底改变了上大学由国家统包的旧模式。 ●1995年,文理科均实行“3+2”办法:理科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文科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外语类并入文科类;文科类和科技外语考生均进行全省统一听力测试。 ●1996年,在恢复高考后报名人数一直保持第一位的金华市,首次退居全省第二。温州、杭州市郊、宁波、嘉兴等地报名人数迅速增加,其中温州市达到1.6万余人,跃居全省第一位。 ●1997年,高考恢复20年。这20年间,全国共有约5800万人次的青年报考高校,其中1100多万名青年被录取。当年,我省高校首次面向社会招收走读生,名额300人,住宿自理。 ●1998年,香港8所大学赴内地招生,以内地高考成绩为标准,共招200人。 ●1999年,我省决定填报志愿时间安排在高考阅卷结束、考生成绩与各批次录取分数线正式公布后进行。同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3+X”的改革方案,而江苏、浙江、山西、吉林4省市则于2000年实行“3+X”科目设置。同年,高校招生“文理大串联”。继清华大学首次招收文科生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等文科类院校招收的理科生人数也有所增加。 ●2000年,我省高考录取通知实行专袋封发,以确保录取通知书能迅速、准确送达新生手中,邮件外包装注明“录取通知”字样。 ●2001年,我省作出规定:为了学生静心高考,领导将不再巡视考场。 ●2002年,香港大学首次在我省招生,成绩要上重点批,学费年均4万元。招生范围指定在四省两市:即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北京市、上海市。 ●2003年,非典时期的高考。它首次以“六月高考”的面目出现,拭去了考生们如雨的汗水;它又遭遇非典,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大背景下,杭州新增13个考点,每个考点备用3个考场;安装洗手龙头,考前14天填报健康表,进场之前测体温,以减少非典传播几率。 ●2004年,为确保考试专用的2B铅笔不被制假者仿冒,“中华牌考试专用铅笔套装”首次采用数码防伪技术。 ●2005年,通过“阳光高考”平台,浙江省教育厅的各种招生政策在第一时间发布,全省考生可通过平台免费查询高考分数和录取结果,了解相关招生政策和高校招生信息。 ●2006年,重点工程为高考“让路”。距海盐高级中学200米的国家重点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八标段工地,在高考期间全部停工。 整理自1977~2006年浙江日报、钱江晚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