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别策划:梦回当年 30年30人的高考记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 10:03 春城晚报
本报记者 刘超 王云 实习记者 陆敏 70年代:让我们荡起双浆 我们愿意把70年代的大学生比做播种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代表那个时代大学生的遭遇,在山间田野里劳作播种,年复一年,直到78年以后才丰收结果。 [70年代大学生气质档案] 最崇拜的人:科学家(钱学森等) 最喜欢看的书:伤痕文学(《班主任》等) 俄罗斯文学(普希金、屠格涅夫、契珂夫等) 哲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最喜欢唱的歌:《祝酒歌》、《《拉兹之歌》、《三套车》 最爱看的电影:《生死恋》、《大篷车》、《巴黎圣母院》、《小街》、《小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最喜欢的事:看书(自愿的)、思考(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国家命运) 价值观:注重人格的修炼,淡泊名利 择业热门:大学、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 爱情观:注重精神气质、人品、清雅初成 青春偶像:栗原小卷 1977年:庄晓东 云南大学教授,1977年从镇雄考入云南大学 全年级就是我年纪最小,许多人都比我大10多岁,班里最大的同学那时已经有两个小孩了。最好玩的是,我都叫他们叔叔阿姨,现在同学聚会时都变成了笑话。 1978年:赵一红 昆明第一职中退休老师,1978年从冶金研究院考入昆明师范学院 还是对语言感兴趣,所以选择英语专业,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学的是哑巴英语,班上有一同学有一个“小饭盒”,稀奇得不得了,全部人都围着听,虽然音质不行,却成了大家的宠物。 1979年:杨成伟 云南民族中学教师,1979年从中甸考入西南民族学院 考试结束后,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找了一份改板子的活。有一天,父亲上山找到我,说我考上了。很开心啊,以前最远只到过九河,现在一脚就要走出云南了。我把改板子赚的120元钱全部拿出来,买了一块上海表,戴着它上了大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