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回忆当年的高考:父子同复习母女同报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11:31 申江服务导报
父子同复习母女同报名 ◎文/夏雪 1977年深秋的一个早上,当时无处不在的广播喇叭里传出一个消息:大学招生将恢复文化考试。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突然和茫然———从1966年废除高考,大学招生实行的是“从工、农、兵中招收有实践革命青年”当“工农兵大学生”。为了“向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开战,文化考查已然成了禁区,通向大学之路只剩下拉关系、走后门和“有个好爸爸”,纵然你有通今搏古之识,若是没有过硬的后台,也休想越过那大学的校门一步。没有文化擅长权术的‘王大学、李耕田们’充斥校园,当时的大学正如一首民谣所说“大学的名称,中学的课程,小学的水平,幼儿园的纪律”。 在人们的将信将疑中,消息逐渐明确:不考虑“家庭成分”、不需要领导证明,只凭高考成绩进行大学招生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从1966年的老三届,到1977年高二在校生十三、四届学生同年高考,年龄从十五、六岁的少年到年近四十的中年,谁有本事谁去考,谁想报名谁报名。父子同复习、母女同报名;家家有人、人人有份,一时社会沸腾,成为全民动员的大事。 十多年没有高考,动乱中长大的人们已经不知高考为何物?没有复习资料,能辅导高中课程的老教师如凤毛麟角。人们如探宝般四处寻找复习材料、寻找传说中的能人;各种报纸都加印了五花八门、来路不一的复习大纲,报纸一出就被等候的人群争购一空;各单位的大礼堂停映电影,每晚挤满成百上千的渴望知识的听众;青年工人下班后连工作服都来不及换就急忙赶去听讲座;那些卷边、残破、发黄的文革前的高考资料更是无价宝。参加过77年高考的老高考生回忆道:当时没有打印机和复印机,为了和朋友分享复习资料,他曾经如当年的地下工作者一般连夜在钢板上刻蜡纸,然后如地下革命者印传单一般推着滚筒在简陋的油印机上印刷,如地下交通员送情报一般秘密分发给朋友们,若能得到这样一份资料大家都如获至宝。 隆冬时节中国教育改革的破冰高考终于开始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破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时代终于过去,每个步入考场的人都带着郑重其事的表情,胸怀着光明和希望。 万人空巷的参加一场考试,在历史上能有几回?由于人数太多,考试条件也是艰苦的。例如在东北地区学校的教室不够用,一间空荡荡四面透风大仓库也被临时征集成了考场。为了取暖仓库里临时用大铁桶改做炉子,煤烟呛得人咳嗽不断,炉尘迷得眼睁不开。一场考试下来,大家要求不要火炉了。后几场考试,就在一片跺脚声中,用冻僵发抖的手捏着写几下就要放进怀里防冻回暖的钢笔完成的。 相较现在的高考题目,恢复高考第一年的考题其实非常简单。语文、政治基本凭平日的积累,数理化考题大部分套公式即可完成。然而仅仅二、三个月的复习时间,加之白天还要上班,即使拼命学习,大部分人所能掌握的知识还是有限。高考中断11年,77级学子可谓是11年中淘出的“精品”,对他们来说,是幸运,更是人生的转折。在30年后的今天,当77级学子回忆起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还是恍如昨日。 没有勾心斗角的名额争取、没有复杂的评议程序、没有阳奉阴违的请客送礼、不用低声下气的巴结领导,上大学变得如此简单明了。即使那29比1的录取率在现在看来令人心惊胆战,即使当时的知识水平现在看来不值一提,那终究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年。中国的教育从这一年真正迈出了“文革”的阴影,大学校门终于砍断了阶级的门槛,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交回公正。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