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5:52   红网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17分)

  第五大题为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由于种种因素,这道题基本上都是选散文。湖南卷今年的选文回归到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但在鲁迅文章中,这篇文章是比较浅易明白的,设题注重整体阅读,难度适中,容易拉开差距。关系到理解和答题,添加了必要、妥当的注释。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GB3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2\*GB3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7小题(4分)

  17.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

  答:

  [简要题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并要求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往往表示不同的含义,因为词语在运用中除了它的基本含义之外,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还可能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概括义、指代义、概念的内涵以及关键词语的语境义等等含义。其具体的正确含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文释义”。

  [参考答案]:(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简要题解]:“弄”的一般动词义项有玩弄、戏耍、作弄、玩赏、设法争得、和广义的做、搞等,在“做”这个义项上,要看具体语境给确切含义,比如“弄弦子”,那就是“拉二胡”或者“弹三弦”,“弄烂古文”,根据注释②,当然是“写”了,考虑“情感”因素,则有“玩弄”的含义了。当然,答成“做”“作”“耍弄”“摆弄”“玩”都是可以的,但答成“卖弄”“捉弄”“钻研”一类就不能得分了。“烂”的一般形容词义项有“腐烂”“绚丽”等,但在这个语境中应理解为“陈腐”,答成“旧”“腐旧”“腐朽”“过时”“腐烂”“陈辞滥调”等均可;答为“破烂”“坏”“差”等不能得分。答案第二小点占2分,只要答出表现了鲁迅对刘半农的批评就给2分,答成与“批评”意思相近的“嘲讽”“不满”“不屑”“反感”“憎恶”“厌恶”等也给2分。

  18小题(4分)

  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答:

  [简要题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取向和褒贬好恶。高考试题多数注重从阅读的整体性特点出发,要求考生能统观全文,对所涉及的内容作探幽发微的分析。记叙文中的观点态度往往通过抒情句、议论句表达,也有的蕴含在事件、形象、意境等的表述描写之中。

  [参考答案]:(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2)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简要题解]:本题解答既要细读文中有关“浅”的部分,也要通观全篇,要注意全面分析,不可偏废。前面两点文中差不多有现成的答案,基本上是送分,后一点可以拉开些距离。评分比较宽松,只要答对了“虽然浅,却浅得清澈”或相近意思,视为答案的第1、2小点均已答到,给2分。答案的第3小点主要包括两个要点:A、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B、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两个小点各记1分。“可以原谅的”答成“可以接受的”“可以理解的”“对他的浅应辨证地分析”等意思均可给分。如果答成“可以肯定的”“值得赞扬的”“值得欣赏的”等意思不给分“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答成如“那是他作为《新青年》的一个战士的浅”“那是他作为战士的浅”“那是他作为勇敢者的浅”等相近意思的可给分。17、18小题人均分3.56分,得分率44.5%。

  19小题(4分)

  19.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4分)

  答:

  [简要题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当以准确理解语句和筛选信息为前提,要求涵盖的内容全面,突出要点;表述要求简明准确。

  [参考答案]:(1)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2)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3)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4)“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两个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简要题解]:解答本题从文中所叙事件、所写人物中反映出来的感情倾向入手。“由亲到疏”在文中是有分界点的,在分界点后依序查找,不难得出答案。问题是要注意解答全面,表达简洁准确。四个要点各1分,要点④答“对半农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很反感”,“与刘半农近年来对古文的态度有分歧”,“他不断做打油诗、弄烂古文”等也视为正确。

  20小题(5分)

  20.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5分)

  答:

  [简要题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能力。所谓“重要的句子”,一般是指那些能够提示或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内容或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议论抒情方面起“点睛”作用的句子。常常设题的有中心句、修辞句、例说句、含蓄句、结构复杂句等,考查重点是对文段中心句和修辞句的理解。本题要求理解的句子是“内涵丰富”的句子。

  [参考答案]:(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简要题解]:理解重要句子的基本原则是“析句先看词,析句不离文”。一般先从本句入手,分析句中各成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并注意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和对应解说句,辨析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另外,常常还可通过体察文脉、感悟文旨,结合社会背景、综合其他信息等来分析理解句意。解答本题关键在理解“朋友的憎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憎恶,通观全文作者的情感态度寻找其内涵,其关切、爱护、惋惜的涵义是看得出来的。本题所供答案第三点似乎超越了对句子本身的“理解”,是对该句子表现作用的阐述了,考生不会从这个角度作答,本题得分率不高。19、20题人均分3.86分,得分率42.7%。

  第六大题:文学类现代文赏析(14分)

  21小题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简要题析]:单独作为一个大题写现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文字,是湖南卷的一个创新,也成为了湖南卷的重要特色。这道题的设置从2005年开始的,其命题意图是,将“读”和“写”统一,将“理解”与“鉴赏”结合,以综合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认识评价、概括表达等多种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答案]:(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赏析角度有: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赏析角度有: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赏析角度有: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③前后呼应。

  [简要题解]:所谓“赏析”,就是有自己对文本的沟通与发现,加以分析评价。赏析题不是简答题,除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外,必须结合引述、分析、评价进行阐述。赏析题也不是小作文,不要求有完整的谋篇布局,写作形式比较自由,考核重点不是写作能力。观点明确,认识正确,表达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等方面都是赏析性文字的评价点。要注意述析有机结合,以具体的分析评价支撑观点,最好是开口小一点,角度新一点,挖掘深一点,就文论文,不及其余。本题人均分9.82分,得分率70.1%,是得分率最高的一道大题。

  第七大题:写作(60分)

  22小题

  2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②不得抄袭。

  [题析]:纵观分省命题以来湖南卷作文题,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道轨迹:命题形式,2004年材料+引导语的话题作文,2005年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的话题作文,2006年对命题中心词列出义项的命题(标题)作文,2007年附加前提要求的命题(标题)作文;文体形式,2004年“除诗歌外不限文体”,2005年,限制为“记叙文或议论文”,2006年,限制为议论文,2006年,限制为“议论文或记叙文”。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湖南卷命题形式由“话题”到“命题”(标题),文体形式由“不限”到限制,是针对话题作文容易宿构套作,“不限文体”让考生丧失文体意识和表现能力而来的,这里表达了湖南命题组的反拨意识和导向意识。

  从命题内容看,“

家庭教育”“跑的体验”“谈意气”“诗意地生活”——始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强调写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相对早些年的一些作文题,不仅仅是命题内容上的一种拓展,更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写作教学导向。

  2007年湖南卷作文命题在审题上要注意三点:

  其一,应注意“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的区别。前者是状心结构的动词性短语,后者是定心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命题中心词“生活”不应理解为某种静态的状况或情景,而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或心理体验。也就是说,文章不能停留在描述曾经的“生活”,而应该表现进行时的生活和追求。命题的刻意强调,意在导引考生不只是拿古哲前贤说事,而应回归自我。

  其二,应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如果写议论文,所写必然是“自己的感受”,但最好也应当落脚现实,回归自我或自我群体;如果写记叙文,怕就不能只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叙写前人或者旁人的生活了,虽然叙写他人的生活中一般也蕴含了自己的感受,但最好要将自己渗入其中,以吻合命题意图。

  其三,“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文体限制。所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类分的。我们讲

散文、小说、杂文这些,是从文学样式的角度类分的。你写记叙文,当然可以有小说的构章散文的笔调,你写议论文也可以有杂文的笔趣。现在流行“淡化文体”的观念,但淡化文体也不是没有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

  有人评价说,“湖南今年的高考题是给精神贵族挟带私货”,“农村的孩子背负着多重压力,气都喘不过来,遑说‘诗意’”,“这无疑是迫使考生说假话”。这就关乎对“诗意”的理解和行文立意的问题了。

  词典对“诗意”的解释为“像诗里面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但作文题中的“诗意”所指意义应该更广泛,可以包含生存态度、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取向。“诗意地生活”是充满希望、理想、激情、信念的生活过程或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如“自由”“高雅”“聪慧”“崇高”等。

  有所谓“境由心生”,生活的“诗意”,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于个人的审美价值取向。“诗意”的核心,除了审美意义上的“给人以美感”之外,还有伦理意义上的“有意义和价值”。那么,无论是谁,无论在哪一个生命阶段,在一定的物质保障生存前提下,都是可以“诗意地生活”的。至少,这个命题可以让考生思考和追求某种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诸如从容淡定地生活,遵从个人意志地生活,在一定目标指引下充实忙碌而有意义地生活。

  命题的阅读符号很少,表述简洁,在审题上没有为难考生。但严格推敲的话,或许还有可商榷的地方。“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从语体环境看,“与”不如改为“和”,从逻辑角度看,“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不如改成“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照应文题看,“体验”“感受”都受“生活”修饰,又与“记叙”“议论”对应。另外,后面的“注意”内容最好不要,如果硬是担心考生审题时粗心,表述为“注意题目中的结构助词‘地’”,以免考生歧义为“大地”之“地”(事实上就有好些考生理解为“在诗意之地生活”了,有个考生就是以“民以食为天,大地是生存的本源”开笔)。“不得抄袭”的注纯属多余。

  从考试结果看,今年佳作多于前两年。去年满分卷4篇,一类卷(50以上)比例为1.34%;今年满分卷13篇,一类卷比例为2.52%。

  (作者:汤正良)

[上一页] [1] [2] [3] [4]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