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各科复习:中学文言常用实词说解(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 09:51 城市快报
王长汉 [析形] 或,会意,甲文作“ ”从戈从口,“ ”象城形,由“戈”保护,会意为“国家”义。《说文》:“或,邦也。域,或又从土。”《说文移注》:“邦者,国也。”《广雅·释训》:“域,国也。” [释义] 本义:邦国、封国,名词。这个意义后来加“ ”,写作“國”,简化为“国”。或与國,是古今字。 我先且受天令,商宅受或 《秦公镈铭文》 ——秦武公说:我的先祖秉承天命,视赐邑封国。 [假借义] 1.有人,有的人,有的,有时,无定代词,表示泛指,虚指,一般用于句首做主语。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相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病梅馆记》 ——有的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 2.有时,偶或,副词。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梦游天姥吟留别》 ——越人谈起了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可以看到。 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 《狱中杂记》 ——有些大强盗和多次犯案的贼、杀人犯、案情重大的囚犯,染上这种病的人十人中不到一两个,偶或染上了这种病,随即又好了。 3.谁,哪个,怎么,哪里。疑问代词与“何”同。 汲汲忙忙,或暇著作 《论衡·书解》 ——匆匆忙忙,怎么有暇著作呢? 4.或许、或者,连词。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如果与秦国互相较量,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估量的。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 《吕氏春秋·察今》 ——后人或者增补它,后人或者删减过它。 5.如果、倘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假设。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传呼,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便到了江陵。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失,皎洁的月亮一泻千里。 6.又,副词。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忘 《史记·魏公子列传》 ——事物有不应该忘记的,又有不应该不忘记的。 7.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孟子·许行》 ——即使是儿童到市场上去,也没有人欺骗他。 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 《左传·昭公十三年》 ——从古到今,未曾废止过这种制度 [通假义] 8.通“惑”,疑惑、迷惑、困惑、蛊惑。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孟子·告子上》 ——王不聪明,不值得疑惑呀! 御史大夫晁错营或天子 《汉书·刑燕吴传》 ——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君主。 [或与其他词组成的固定结构] 9.或……或……表示并列关系的固定格式。 (1)“或”,作代词,分别指总体下几部分的人或物,表示几种情况并存。可译为“有人……有人”“有的……有的”。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史记·陈涉世家》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亡了。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而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而后停下来。 (2)“或”的指代作用虚化,相当于副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行为、状态的经常变换,可译为“有时”“有时……有时……”。 为医或在齐,或在赵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他行医有时在齐国,有时在赵国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归去来兮辞》 ——有时驾着巾车,有时驾着孤舟 10.或时,副词性结构。 (1)表示猜测或提出另一种可能,可译为“也许”“或许”。 或时熊罴先化为人,乃生二卿 《论衡·奇怪》 ——或许是熊罴先变成了人,然后生育了晋国的二卿。 (2)表示事情发生不经常,可译为“有时”。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 《史记·汲郑列传》 ——丞相公孙弘在皇上闲暇时觐见,皇上有时不戴帽子。 11.或者,副词性结构,常与“平”配合,表示对事情的估量,可译为“恐怕”“或许”。注意与现代汉语“或者”相区别(现代汉语“或者”,除表示“或许”之外,还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还作连词表示等同关系)。 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 《左传·侯公十九年》 ——上天或许想让卫国来讨伐邢国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