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考试院院长:高考改革三十年的四点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 11:19   东方网-文汇报

  李瑞阳

  ●高考改革既要顺应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也要立足于改革实际稳妥渐进地推行。任何“理论正确”、“设计科学”的改革方案,如果不考虑具体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也都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在高考改革这一系统工程的问题上,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高考改革必须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为出发点,同时也要符合考试与评价的内在要求,发挥为基础教育导航的作用。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发挥对素质教育的导航作用是贯穿高考改革的两条主线,改革中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在自主选拔和多元评价之间寻求恰当的结合点

  ●高考改革必须在统一与多样、科学与公平、改革与稳定、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就目前的高考制度而言,统一考试作为高考的主体形式,还是必须坚持的。高考制度改革往往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改革实际,而是对原有改革某种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创新的同时也要兼顾稳定性和延续性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30年了。众所周知,高考制度既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30年来,上海的高考改革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积极的改革探索,在为高校科学选才、保障教育公平和构建

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和改革试验区,上海30年的高考改革,既有落实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探索,又有对现代考试及评价制度的改革尝试。总体而言,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有如下几点:

  其一,高考改革既要顺应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也要立足于改革实际稳妥渐进地推行。

  自恢复高考以来,上海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普及化教育的快速发展,规模的扩张带来了整个高等教育结构的转型,学术型、应用型和职业型高校的分化日趋明显,基本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方式;同时,上海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行。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上海适时地推出了会考制度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改革以及春季高考等考试形式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正是因应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求,为高校科学选才所做出的有益尝试。

  同时,高考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与改革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要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水平,这些因素在为改革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改革的发展水平和实施效果。任何“理论正确”、“设计科学”的改革方案,如果不考虑具体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也都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在高考改革这一系统工程的问题上,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其二,高考改革必须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为出发点,同时也要符合考试与评价的内在要求,发挥为基础教育导航的作用。

  在招生领域,强调高校自主选拔人才的招生自主权,是大学制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上海的高考改革很早就在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方面率先做出了探索。其实,在上海实行会考制度之后,就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学生高考成绩、并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模式,强调更为全面地考查学生,从而为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取得自主权打开了空间。在上海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之后,

复旦和交大的自主招生改革以及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也是从高等教育的两端所进行的改革尝试,这次改革对整个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招生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由此可见,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一直是上海高考改革的内在逻辑主线。

  另外,由于高考制度与基础教育的目标取向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高考方案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高考改革还必须符合考试与评价的内在要求,为中学教学发挥合理的导向作用。会考制度、三校生高考,以及综合能力测试的推出,这些改革对扭转高中教育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导航作用。因此,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发挥对素质教育的导航作用是贯穿高考改革的两条主线,改革中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在自主选拔和多元评价之间寻求恰当的结合点。

  其三,高考从选拔性向适应性的转变要求必须以多样化的选拔形式来彰显考生的主体地位。

  高考的根本职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生源,这一内在要求就决定了在高考改革中必须注重维护考生的主体意识和地位。无论是保送生和选送生、三校生高考,还是春季高考,都是不断增强考生在高校招生中的话语权、彰显考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此之外,构建多种形式的“立交桥”,使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们都能根据自身的愿望与要求重新自己的求学之路。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彰显了考生的主体意识。

  为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要求,高考改革也注重通过多样化的选拔方式来彰显考生的主体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多样化,高考的选拔标准从“优秀生源”转向“合适生源”,这一生源观的转变实际上是改变原先

高考招生中的笼统选才,即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生源不加区分的局面,反映了改革逐渐向高校人才培养本质和规律的回归。事实上,这样的转变是对人才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充分尊重,只有使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得以充分发挥,才可以做到人才配置的合理与高效。

  其四,高考改革必须在统一与多样、科学与公平、改革与稳定、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高考改革存在诸多的两难问题。从表面来看,高考不过是高校招收新生的考试,但高考竞争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根源,高考竞争的实质是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竞争。高考中反映的许多问题,不仅是教育和考试中的问题,更是教育以外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改革中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统一与多样、科学与公平、改革与稳定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就目前的高考制度而言,统一考试作为高考的主体形式,还是必须坚持的,因为统一考试具有公平、高效,操作简便等优点,这早已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多样化的人才选拔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性与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矛盾,也是高考改革永远追求的两个价值维度。此外,鉴于教育系统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及考试制度保持相对稳定,但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快速扩张也要求改变过于统一的高考制度。因此,如何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实际上,高考制度改革往往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改革实际,而是对原有改革某种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创新的同时也要兼顾稳定性和延续性。高考改革的推行,不能离开具体的教育实际和社会背景。总之,高考改革应具有全局观,如何在统一与多样、科学与公平、改革与稳定、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恰当的结合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放眼未来,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统领下,上海的高考必将向多元、分层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教授、博导)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