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让大学生找工作道路更加畅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 12: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徐元锋

  阳春三月,正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季节”。在各种招录考试应接不暇,各大招聘会如火如荼的日子里,一则“10万名高校毕业生将到村任职”的新闻(详见本报24日二版报道),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年初的一则“旧闻”——“考碗族”风靡大学校园,考上中央国家机关被称为“金饭碗”,省级是“银饭碗”。多数“考碗族”的价值标准是:多考级别高的,多考经济发达省份的,离家越近越好。

  两则新闻,一边好像是“水往低处流”,一边又好似“人往高处走”,这高低对比,耐人寻味。

  自主择业,人才流动,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毕业生向往大城市,向往好的工作条件和机会,也是人之常情。但大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毕竟机会有限。毕业生千军万马涌向这些城市的结果,是有的毕业生开出了“零起薪”的价码,有的为了解决户口而不惜放弃专业,还有的走上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岗位。客观地说,一些大城市的人才过分饱和,其人才分流也是大势所趋。

  与之相对应,一些不那么抢眼的“二线城市”,以及农村和许多基层单位,却表现出对人才的渴盼与热心。可以说,地方有许多重要的岗位等着人去担当,基层有许多广阔而坚实的舞台等着人去施展。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不仅有倡导意义,更有人才效应最大化的社会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8年的559万人。但据统计,2007年,到县(含)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仅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与之相对,国家2005年就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

  实际上,大学生去基层,不仅是基于思想觉悟的道德倡导,更是人尽其才的就业方向。但现实的落差也让人深思,还有哪些障碍,阻挡了毕业生们迈向基层和农村的脚步?

  为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一项好的政策,还要有完善的配套机制。譬如,针对大学生“大学花费多,去基层经济压力大”、“履职期满后的出路”等顾虑,有关政策似应做出回应。从各地的实践看,对去往农村的大学生,也应该有多方面的政策设计,如提高履职能力的培训制度,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等等。这样才能让那些去农村下基层的有志学子不悔自己的选择。

  可喜的是,对于“10万名高校毕业生将到村任职”,中央领导已经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这项工作。要制定和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另外,教育部等10部委联合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也已取得新进展。国家有关部门将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项目。

  我们期盼,随着充满活力、注重实绩的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随着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的健全,更多风华正茂的毕业生们,会带上理想与激情,去基层和农村开创无怨无悔的事业!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