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1000人,报名2万人。招收1300人,报名4万人。2005年到2007年,3年间选择到香港上大学的内地考生成倍增加。
2004年,超出国内高考重点线就可进香港中上水平的大学。2007年,超出重点线110分以上才算有资格。香港大学招收内地考生的分数线甚至超过内地拔尖的著名大学。
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在踏进21世纪的时候,在内地掀起一股到香港念大学的热潮。
最新统计,目前在香港各大学就读的内地学子(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有8000余人。2008年度,香港8所院校将为内地学生提供1300多个本科就读机会,特区政府为此增设10亿港币奖学金、6000个床位的宿舍,目前招生工作已经展开。
从课堂到课外 从专业到“通识”
学习自主自觉
1
4月18日下午,香港大学主楼2层小教室,一堂法律理论课正在进行,Lim教授坐在中间,6个学生围成一圈,讨论美国法理学家朗诺·德沃金的观点。下课了,来自上海的法律学院三年级学生骆嘉昀还沉浸在刚才讨论过的主题里:“这样上课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很抽象、很理论的概念和道理很鲜活地‘储存’在脑子里了。”
这种授课方式称为小课,在香港各大学普遍实行,通常与上百人的大堂教学1比2安排。2小时的大课,配以1小时的小课。大课讲要领,讲要点,小课把学生分成很多小组,一组5人、10人不等,以师生或者学生讨论互动为主。”内地来的学生普遍喜欢这样的小班上课,师生之间跟朋友一样,老师有时还会带些糖果边吃边聊,轻松的气氛中,已经理解问题的会深化,没有理解的问题会理解,半知半解的问题会贯通……
当然,与每个院校的个性和风格大异其趣一样,小班教学会因各个院系和课程的不同而五彩缤纷。商科会有很多公司调查和访问模拟商场实战,理工科有很多小组合作做实验、出报告。如果上生物课程,郊野大自然就成了同学常去的“大课堂”。法律课有时干脆到律师楼的会议室里去上,有些导师本身也是执业律师,学生置身其中,就更多地像实习了。
来自吉林的刘泽汀感受最深的是风行香港各大学的主动学习风气。这位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系二年级的学生发现老师留的文字作业并不多,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没有人督促你去上课,这里也没有班级的概念,但是大家的学习非常自觉而紧张,不但要动脑,而且要动手和动嘴,这就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的动力来自学校一系列鼓励和压力。学得好成绩就好,成绩好就得奖多,毕业后择业机会也多。成绩并不完全来自考试,而是平时的作业,lecture(教授上的课)出席率、课堂发言、tutorial(导师上的辅导课)参与,学期中的研究项目,社会实践调查,课堂presentation(演讲、演示),小测验等平时的考核,期末考试只占成绩的30%左右。这样,你平时不主动学习一定会被淘汰。
通识教育是内地学子们面临的新课题。最早开展通识教育的中文大学,要求所有学生在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4个范畴200多个课程中至少各范畴修读一课。科技大学则要求理、工、商和人文学院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其他3个学院学科课程各3个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让学生在种种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方法和观点中建立自己的判断及价值观。
来自陕西的香港大学文学院一年级学生杨晗孜描述一天的学习生活说:早晨9时起床,匆匆洗漱后坐校车去校园,等车空隙买一份简单的早餐,取一份免费的英文报纸,边吃边看。9时半到12时上课,下课后到快餐店要份快餐,15分钟吃完,再去图书馆。下午1时到4、5时上课,完了又去图书馆。晚上6、7时吃饭,有社团活动就边吃边活动。9、10时回到宿舍上网、看书、写作业,凌晨1、2时上床睡觉。
学子们时间安排可能不同,但紧张忙碌都完全一样。与教授沟通、交收作业以及讲座、心理辅导、活动等信息,都通过E-mail完成。什么时间做什么,学什么完全自己决定。只要学生不找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学生要找老师,老师则“有求必应”。
“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教育的作用本来就是让一个个体从‘自在’升华到‘自为’,而自为自觉则必须以自主为前题,这正是在香港读大学的价值所在。”香港教育家万吉先生这样总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