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校长热议: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 14:42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杨玉红 实习生 许王丽 摄影 陈焕联

  什么样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素质?大学选拔如何保护学生的个性?近日,由本报《升学周刊》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东方网上海频道等单位联合举行的《中学生论坛》在复旦附中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与复旦附中的学生共同探讨高考改革方向。

  复旦六大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高考招生改革的“排头兵”,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也成为学生们关心的重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介绍,复旦大学有六条途径引导中学生注重自身的素质发展。

  第一种是设计学业水平测试,这个测试不是只考一两个科目,也不是3+X,而是十门课程都要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将来;第二种方式是学生自己申报。学生拿出自己最拿手、最能表现自己才华的作品或者证书,提交给招生办;第三种是学生写一篇文章,写自己为什么要考复旦大学,为什么要考某个专业。这是考察学生的理想和科学兴趣在哪里;第四种是学生提交自己高中三年的全部成绩。全部成绩是日常努力的结果,如果成绩优秀,说明这个学生很勤奋,基础很扎实;第五种则是由两位社会上有名望的推荐人来推荐这位考生,但推荐人不能是直系亲属,可以是这位学生所信赖的老师或者长辈。此外,还有最后一关,那就是接受五位教授的面试。这些教授都是从各个角度来挑选的,进行了混合式的搭配,他们有的擅长于理科,有的擅长于文科,有的擅长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健谈,有的比较沉默,这有利于考察不同类型的学生。这些教授在一个组,经过随机抽取以后对学生进行面试提问。

  “经过对学生进行这些多层面的考核,我相信,学生的能力及潜在的能力都能够得到体现。我不认为我们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方式是全世界最好的方式,但我认为这是一次冲破‘一考定终生’考试制度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我们的考试主要是为促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秦绍德如是说。

  自主招生不该成为小高考

  自主招生本是为促进素质教育,但却被不少家长和学生“钻了空子”,使得自主招生成了“小高考”。高三学生张强就对此深感困惑,他说:“现在社会上有专门针对复旦自主招生的补习班,有些学生像对待高考一样来对待自主招生考试。这样一来,真的能促进素质教育吗? ”另一名学生也很烦恼:“为了应对自主招生,我们高三学生几乎全军备战,做了各种准备。但是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范围很大,我们有时候准备起来像大海捞针一样,觉得自主招生多了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

  秦绍德认为,这些现象说明学生还是在用应试的思维来对待改革和每一次机会。从表面上来看,学生们因为要参加各个学校的自主招生,要参加十门水平测试,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但其实,只要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来面对自主招生。相反,如果用应试教育的观念来对待自主招生,要参加自主招生,就赶紧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或者参加所谓的补习班,这样永远也跳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

  张民选也认为,任何一种考试,如果你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都会觉得是一个负担。比如,现在自主招生都比较注意考察学生对时事的了解,有些学生为了考试而临时准备,就觉得比较困难。但如果平时就注意积累,则不会有这种消极的感受。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学生平时都会看报纸,国家也将学生作为栋梁之才来培养,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关心时事的。久而久之,学生们阅读报纸、论辩时事都变成了生活的一个部分,不再觉得是一个负担。

  秦绍德补充道,为了破除学生们临时备考的现象,上海市有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未来可以取消水平测试。也就是说,在高中三年中有十门课程的学业考试,分到各个年级,大学根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水平来决定是否录取。此外,针对网上大家互相参考的复旦自主招生面试题,他还告诉学生一个“幕后消息”:其实面试问题年年都在变化,希望大家不要轻信网上的信息。每年有150到170位老师来面试,题目都是他们自己出的,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所出的题从来不统一,也不搜集,更不会放到网上。

  适合的学校才是最好的

  高考填报志愿是应该冲着名校去,还是应该从自身情况来判断什么样的学校更适合自己?现场也有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觉得,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考进了国内顶尖的学校,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无法给自己一个定位,所以即使到了教育资源很丰富的地方,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拼搏,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中学教育尤其是考试制度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水平,还能否帮助学生更加充分认识自我?”一名女生问道。

  张民选认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和家长不应该只是盲目地追求名校,追求最热门的专业,而应该了解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对于高考填报的志愿,有的学生似乎有这方面的能力,但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很难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并取得成就。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但是要让学生认识自我,高考并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不能寄希望于高考本身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应该如何解决呢?张民选认为,应该通过职业生涯指导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国外的高等教育普及得比较早,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外很多中学都已经开始开展这项工作。我们国内的中学也应该开展职业生涯的指导,让学生更早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上海市教委也已经在一些学校开展这方面的试点。而相关的辅导书也可以在市面上买到。“学生不但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要花时间了解自己,这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张主任强调说。

  本报下周推出“高考志愿宝典”

  为帮助高考考生和家长系统了解高校招生动态、全面掌握填志愿技巧,本报《升学周刊》将于下周推出“高考志愿宝典”。周刊邀请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权威专家和本市多所著名高校的招生办负责人,回答考生关于填报平行志愿的注意事项和要点;并邀请有丰富高三教学经验的中学校长为考生度身订做志愿攻略;同时还特邀高三教师、去年参加高考的大一学子畅谈填志愿的经验教训。

  考生和家长如有关于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疑问,可通过邮箱shxzhk@163.com发送到本报《升学周刊》。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