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
最近有报道说,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之外,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考人数的下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持平或微升的可能也并非没有。但是,这么多省份出现的下降趋势,也许意味着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升学竞争的一个“拐点”。
这是市场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必要调整。在我看来,高考人数从长期看将呈下降趋势,理由大致有三点。
第一,计划经济时代,上大学意味着换身份。大学生的身份是“干部”,不是普通百姓。农村考生进了大学就自动拥有城市户口,高考成为城乡流动的重要渠道。如今是市场经济,高考的这种功能虽然还有遗存,但显然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第二,市场经济中,大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基本素质,而最近十年大学连续扩招,粗制滥造,有些学生毕业后甚至找不到工作。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高技能蓝领,而大学却主要为白领经济培养人才。一个蓝领经济国家,不发展社区学院、技工学校,而大建大学,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第三,中国的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适龄青年少了。
以上三大市场力量是很难抗拒的。越早根据这些力量进行调整,所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就越小。令我惊异的不是高考人数“拐点”的出现,而是出现得如此之晚。
不管怎么说,市场调整终于开始了。我们应该顺应这样的调整。遗憾的是,有关部门的一些做法,似乎在阻碍或延迟这样的调整。比如,最近国有企业开始扩招大学生。有人说这体现了国企的责任感,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以国企扩招来把高校扩招正当化。支持国企扩招的童大焕先生提供了下列数据: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职工从1997年底的7800万人减少到2004年底的4500万人。但垄断企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却在十年里迅速扩大。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与2002年相比,全国国有企业户数虽然减少了4.36万户,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年均增长18.7%、36%和20.4%。2008年,全国所有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843.5亿元,仅140多家中央企业就实现利润6652.9亿元。其中70%以上利润是由十家左右的垄断企业创造的。可见,国企有着巨大的容纳员工空间。”(参见《扩招高校生是央企的社会责任》,5月29日《新京报》)
国企利润如果过高(我相信也是过高的),恐怕还是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获得。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打破市场垄断。但是,企业人数不断减少、利润不断增高,这在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时代则是正常的。
我曾经这样论述: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增加,那么在资源配置合理的情况下,经济就会增长。如果这种增长的速度比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高不了太多,便属于简单扩张,是量变而非质变。与此相对,如果劳动力投入大为减少,经济还不断增长,甚至增长速度比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还快,那么这就是经济革命了。当今的美国就是一例。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制造业正在进入坟墓:企业外包、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从1950年至今,美国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在所有工种中所占比例从30%降到了不到10%。但同时,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不仅没有萎缩,反而翻了7倍!美国正用越来越少的工人,创造越来越高的产值。
中国国企人数下降,利润和产值却急剧上升,这究竟是出于垄断权力扩大,还是出于技术和管理更新,在没有正式研究结果出来以前,我们不便评说。不过,在技术和管理日新月异的现代经济中,这种产值、利润随着雇佣人数下降而上升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中国面临老龄化挑战,劳动力供应将在未来十年内开始急剧减少,所有企业都必须寻求以更少的人创造更多产值和利润的途径。
如果国企能用更少的人力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出于“社会责任”而扩招自己并不需要的大学生,则会妨碍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和管理优化。一旦国企承担了这种“社会责任”,日后就可能更加理直气壮地向政府和社会要求自己的垄断权力。同时,国企通过扩招大学毕业生来人为缓解这些人的就业压力,扭曲了市场信息,创造出一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假象,许多家长因此可能继续把一生的积蓄白白烧在子女的大学教育上,把维持不下去的大学泡沫再多维持一些时日,大学也可能在这些信号的导引下推迟转型。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大学都无好处。
(作者系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