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教育考试院发布09各科高考真题评析(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18:53   上海教育考试院

  历史——化知识为方法,融知识为价值

  今天的历史学在重新思考一些旧有的问题,并且得出了一些富有影响力的成果。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历史卷体现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理解与处理知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指导思想,跳出简单地复制知识或者重现知识的传统命题模式,做到化知识为方法,融知识为价值,使试卷既贴近目前的教学实际,又能够引领中学的历史教学。

  具体到历史的试卷来说,我们力图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全球史”的视角上,重新思考中国与西方世界,思考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态度,思考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重新思考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主体所构建起来的文明的概念、文明的模式以及基于“文明”与“野蛮”这种独特的两分法的“文明观”。这样的“文明”研究或者说“文明观”研究既是符合目前国际历史学研究的取向,也是目前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的历史观。同时,在中国成长、融入世界过程中,“文明”问题更是每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所必须面对、思考的基本问题。例如在中国成长的背景下去理解世界历史上的权力体系转换,理解世界历史进程中英、德、美之间的权力更替,了解文明交往过程中的冲突、差异。总之,历史的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使他们能理解中国,理解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文明交往模式和重建起新的文明交往模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试题体现了如下特点:

  1。“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实现从“史学”到“学史”的无缝衔接

  “学术性”,即指试题要富含学术底蕴,其背后有深厚的研究功力和恢弘的学科视野做支撑; “普及性”,即指在试题必须找到合适载体和路径,使试题的“学术性”有效地转换为学生可接受、也乐意接受的形式,并最终落实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上,实现由“史学”到“学史”的无缝衔接,达到“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平稳。以往考查历史知识基本上是以“事件”为中心而加以提炼和梳理的,今年的试题努力从新的、更高的学术维度即“历史研究方法”来对历史知识加以提炼和梳理,以“方法”带动“知识”,以“方法”激活“知识”,以“方法”聚合“知识”。例如第32、35题,利用“以图证史”和“私人生活史”这两种方兴未艾的史学研究新方法,以这两种史学研究新方法为中介和载体,学生有效地激活并聚合了他们关于英国清教革命和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历史知识。虽然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变化,但是统领这些知识点的学术维度大大提高了,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新概念、新潮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研究能力。

  2。历史就在身边

  近年来,西方史学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即“人人都是历史学家”。在过去以“政治军事史”为历史研究主轴的时代,只有王侯将相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角,才能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书写者,但“人人都是历史学家”这一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对传统的王侯将相史观的颠覆,意味着研究视野的下移,意味着社会文化史和微观史学的兴起,意味着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成为历史研究的有意义的对象,它们都能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折射并反映出宏大的社会历史变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在身边”,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试题大量使用了身边的“新史料”,如第23题公私合营公司的股权证,第18、22题的竹枝词和童谣、第25题的香港警察的话、第35题下岬村的田野调查等等。这些试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引导他们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身边的事态体悟历史变迁。

  3。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作为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一个支点,历史教育具有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大功能,今年历史试题凸显了历史教育的这一特点。虽然有人提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虽然历史学是一门基于严格的史料考证的科学,但是史料不仅蕴含着客观的史实和知识,同时也蕴含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在这种意义上,史料不是死的,冷冰冰的,而是活的,饱含温情的,这就意味着史料的取舍并不是价值中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实现史料的社会评判功能。因此,试题不仅着眼于考查、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着眼于培养和熔铸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例如第31题对于儒家文化的探讨、第33题对于19世纪中叶佳士得拍卖品清单的使用、第37题对于上海会审公廨的评价,不仅考查了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了他们的爱国情操,涵养了他们的民族情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内容的理解中,加深了对中外文明交往模式的理解。

  4。凸显上海特色

  上海在近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试卷同时也努力塑造上海的地区认同。如选择题第20题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凸显上海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领风气之先的特点;第29题以近代改良思想家郑观应“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的观点,凸显了上海自近代以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潜力和特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必须培养上海公民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意识,第34题以“英国世纪”向“美国世纪”的转换为切入点,重点考查世界范围内权力格局的变迁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全球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国家的兴衰变迁。

  5。改善评分方法,强调分层评分,引导教学

  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尽量考查最基础的知识,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在历史视野和能力目标的纬度上进行深度挖掘以区分学生,而不是简章地通过考一些冷僻生疏的知识点来拉开区分。就某一个具体问题而言,各个知识要点之间是存在等级差异的,有些属于与问题关联度大的“核心知识”,有些则是与问题关联并不直接的“边缘知识”,如果按照传统的采点给分的方法,则无法体现学生对历史内容把握能力的差异。今年对简答题采用了分层评分的方式,答到核心知识的给高分,答到边缘知识的给低分,一方面使评分方式更趋合理,同时引领中学历史教学突破那种面面俱到、浮于表面的教学模式,而更注重对知识的分层和对内容的差异化理解,把握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影响的核心知识。

  地理——凸显地理学魅力,突出地理思维考查

  1。在“不变”中坚持地理高考改革方向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地理卷有“三个不变”:

  一是联系生活实际与国内外“热点”的原则不变。这一原则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关注社会。试卷中有8题涉及生活与社会“热点”:今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有两道选择题联系地理事物的变化,考查考生对基本国情的了解;联系世博会场馆设计、上海青草沙边滩水库与东海大桥风电场建设等事实,考查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所蕴涵的地理知识;应用一则“浙江农民应对金融风暴到巴西从事农业创业”的新闻,考查考生对世界地理与农业区位条件知识的掌握程度;今年7月即将出现的日食壮观成为考查日月地关系的试题素材;世界文学名著《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探险、搜救与遭遇等情节成为考查自然带知识的生动情境。

  二是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不变。试卷涉及这一主题的试题占了25分之多。比如,反映长江三角洲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环境问题的3道选择题,考查了考生对区域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应对策略的理解。试卷中要求考生对苏州等地“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提出建议、对桂林旅游业发展作出评价等等,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地理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三是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理念不变。试卷既重视课本中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表述,但又不受课本的束缚,大部分试题的素材均不是直接来自课本的。例如,湿地模拟实验、中英城市化水平比较、苏州与徐州在区域发展及耕地使用方面的比较,都是超出课本范围的,但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却是课本所涵盖的。与往年试卷相同的是,设计1-2道“过程型”试题,即试题中的部分新知识是刚接触的,例如“中英城市化水平比较”一题中出现的“经济城市化”是考生没有学过的新概念,试题给出了界定与解释,并提供了有关的统计图,要求考生通过理解与分析,对城市化发展问题作出解答,考查考生在一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能力。

  2。在“渐变”中凸显地理学科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地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科学探究产生重大作用。通过高考,希望能引导教师学习地理新知识、新技能,创新地理教学。今年试卷在“三个结合”中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

  一是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第12题巧妙地把两方面的知识进行“嫁接”,要求考生联系地形、季风、降水的知识回答日本不同地域径流量与补给差异的问题,联系工业、城市、人口分布的地理事实分析太平洋沿岸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联系流域综合开发原则描述日本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工作等。第14题将瑞士的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中的工业区位分析、逆城市化现象的判断相结合,展现了该国的自然地理风光与人文地理特色。

  二是将多种地理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试卷突出了对地理思维的考查,相比往年试卷:试题的思维“含金量”更高了,全卷中简答题比重明显增加而填空题相应减少。试卷中考查的地理思维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列举、分类、说明、归纳、解释、分析、判断、比较、建议、评价等。其中列举、说明地理事物的有2小题,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的许多设计展示了瑞士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比较、归纳地理特征的有7小题,例如 “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分析、解释地理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地理规律的有9小题,例如“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评价地理资料、对解决地理问题提出建议的有8小题,例如对徐州、苏州两地经济发展的建议等等。这些试题的解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地理思维的实际水平,对加强地理原理性知识的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是将一般表述与计量模型结合起来。试卷更加重视对考生表述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引进了一定的计量方法。现代地理学研究往往用计量模型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关系、预测地理现象的发展趋势。第15题“中英两国城市化水平比较”,提供了4幅地理计量图,要求考生从中发现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之间、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贡献的量化关系,并作出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文字准确的表述。这一思路将成为今后地理学科高考的趋势之一。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