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三必须解决的90个问题》编者的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8日 20:59   新浪考试

  一罐用母爱煨出的心灵鸡汤

  两代高考人的成长对话

  本书作者盈怡妈妈是个智慧母亲,她只比我大几个月,却比我高两届,1978级的。我是1980级的,那时候我17岁,算是上大学的正常年龄,可盈怡妈妈15岁就上大学了,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少年大学生”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三五年的间隔就被认为有代沟了,而且是年纪小的认为年纪大的跟不上时代了——如果提到1977级、1978级的,大家露出的都是羡慕的眼光!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两级几乎积累了中国社会十年的精英,而一个只比我大几个月的竟然高出我整整两个年级,未看文章之前我就已从心里服了。

  盈怡妈妈是学药学的,同我一样算是理工类的,让我惊叹的是她的学养之好、文笔之美和读书之多:平均两天就写上这样一封信,就是一些优秀的文科教授也不一定能做到啊!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他们那一辈大学生的素质之高。

  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学药学的母亲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好的文章呢?除了其他的原因之外,我以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母性的伟大了。对于当代中国不少母亲来说,那种至高至纯的母性甚至到了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的地步,所以这些文章里最本质的就是一个母亲浓得化不开的母爱了,《傅雷家书》的本质也是如此。

  我曾经对中国近现代的早教非常不满,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几乎没有十三四岁就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孩子,而在唐宋时期,这样的孩子几乎遍处都是:看看那些唐宋诗人,哪一个不是这样的,有的甚至留下来的就是他们少年时代的诗作。但到了近现代,中国文化跌入谷底,大量的文盲充斥社会,灾难过后留下的只是空缈的呻吟,而没有那种思想的印痕。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犹太灾难,让一个14岁少女笔下的《安妮日记》成为最沉重的起诉书,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这样的劫难。可一个比当时犹太灾难更为深重的中国抗战,     却没有留下一篇这样的孩子记录,而只有《歌唱二小放牛娃》的旋律在回响……

  改革开放让中国重新充满了活力,计划生育国策几乎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意识到了人口质量远比人口数量重要,现在中国社会对下一代的教育空前重视,这是极好的一件事。因为几乎所有文化昌明的时代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时代,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的复兴已经为期不远了。

  英国“13岁的孩子做父亲”这一事件曾在世界上被闹得沸沸扬扬,在我看来,这是英国文化衰落的象征,家庭的严整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条件,为此中国一定要避免重蹈这样的“覆辙”。

  而我们从这本书里看到的,就是当今世界上最浓的母爱,这种母爱正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营养素。

  盈怡妈妈给孩子的信还在继续,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她给孩子的信,能看到她在孩子大学四年写的信,能看到她在孩子婚姻生活中给孩子的信,甚至能看到她给第三代人写的信。

  让我们这样祝福和期待吧!

  一份送给女儿的精神嫁妆

  盈怡妈妈写给孩子的信是在她的博客上发表的,网友读后的评论有不少,大致说来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是感叹母爱的伟大。“真的被你的文章感动得热泪盈眶了,你是一位很伟大的母亲,你应该写一本书给天下的母亲读。”“一个称职的好妈妈!你的文章我常看,每次都会有更深的感慨。欣赏你渊博的知识,欣赏你做母亲的责任和有效的方法,你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从文中受益的不仅是你女儿,还包括任何读你信的网友,可以说它是一种公益。”“第一次来这里坐客,我好受益,好伟大的妈妈,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写了那么多信给女儿,给女儿支持与鼓励,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也想妈妈了!”“你真是一位好妈妈,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形容你,只能怨自己词汇贫乏了。伴随着熟悉的乐曲,欣赏着你的美文,我的心怎能平静!”“看了你给女儿写的这么多信,我从心底里发出赞美——太好了,你真是一位用心的、知识渊博的妈妈,真的很佩服你。”

  第二种是认为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盈怡用自己的经验为女儿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你给女儿的信是我每天晚上的精神大餐,我现在经常对我的同学和朋友介绍你的博客!”“昨晚,把你前面一封信里的故事讲给了儿子听,儿子很触动。谢谢你的博文,你女儿是多么幸运,有你这么一位用心的母亲!”“今天有幸发现了你的博客,上面的每篇文章都以实例委婉地给女儿讲明了一个又一个至深的道理。有时间我会让我女儿一起来读,我想这对她的人生历程一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第三种是从中学到了与孩子交流的方法。“你让我感动的地方太多了!我的儿子今年上初三了,我下决心要以你为榜样来教育好孩子!”“我儿子这次月考也没有考好,我要向你学习,回去让他看看你的文章,总结经验教训,下次考好!”

  而我在读了数遍之后,更感到这是一位用心的智慧母亲为女儿提早备下的一份精神嫁妆!

  破解高考怪圈需要政府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现在的高考是一个关乎全中国每个家庭的事,其关注的程度一年比一年深。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河南省西峡一中高三学生因每天从早上5点学习到晚上11点(每天18小时的高强度学习),而导致猝死、自杀,不少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脑血管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天的《北京青年报》上,我又看到一个高三的花季女生从自己住处跳楼自杀了,她的父亲是一位的哥,母亲在家为她做后勤,当警察清晨敲开她家的房门时,这位每天先送女儿上学然后才去拉活的父亲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个家庭以后该怎么过呀!

  现在的高考,拼师资拼猜题拼到了尽头,都在拼孩子的身体和时间了。我到江苏时,人们和我说起全国著名的××中学的经验是:球(学),死球(学),往死里球(学),就成(高升学率)了;我到山东,到河南,到江西,听到的也是如此;不仅中国这样,台湾的高(联)考,韩国的高考也是如此,日本、美国的都是如此……

  我以为要解决高考问题,政府应该要更加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方式就是要为更多普通人的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创造“多元成才”的社会环境。从前几年开始,中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就开始恶化,这可以从中国的个体户以每年近百万户的数量减少,以及城管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糟得到印证。所以全社会要重提“劳动最光荣”,要限制公务员的权利和福利,要让那些敢创业能创业的人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能够有所收获,要让一批最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投身到创业当中,而不是去挤公务员这座新的“独木桥”。

  这些年之所以高考越来越畸形发展,就是因为就业的路越来越窄,一根独木桥接着一根独木桥。好分数=好成绩=好学生=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定势。其实好分数并不等于好成绩,因为有许多能力不是能用学校的分数来衡量的,或者说是不好用分数来衡量的;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并不代表其就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学校的成绩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好学生也不见得就要上好大学,比尔·盖茨是一个好学生,但却从哈佛这样的好学校退学了,所以我们不能有太多的名校崇拜;好大学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所谓的好工作更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好人生……

  在政府为创业降低门槛的同时,我们的家长也要转变就业观念,在对“多元智能”的理解中,更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多元成才”观,即在接受完九年基础教育后,一批对书本知识不擅长的学生就应去接受职业教育,一批对研究不擅长的学生就不应再去读博士,而国家也不应该让本该去做研究的博士们去做公务员,这种学历浪费不仅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更是一种对人才就业方向上的误导。

  高考减压也需要新的思路

  我们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拼命地学,为了父母,为了学校,牺牲了许多人生的真纯,牺牲了许多生命的体验,而其实只有最丰富的人生才有大的创造,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原因,也是那些伟大的人物其人生多是极其绚烂的原因。

  因此,对于那些高考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我想说的是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了,高中的三年还是要悠着点,总不能把孩子逼坏了吧。如果高三不能考上,就复读一年吧,去读高四;如果再没考上,就去读高五吧。如果高三没考上,孩子要去打工,不妨让他去吧,等他感到读书重要时,再让他回来复读……

  或许有人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我想社会应该尽量创造条件来让这部分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机会。

  而这就是我给那些孩子和家长出的高考减压的主意。

  为什么要出这样的主意呢?

  一来现在的高考不像刚开始的时候,有年龄限制,现在没有年龄限制,多大年龄都让考,没有高三一定要考上的顾虑。现在不少高考状元也是复读生甚至是复读了几年的,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来现在的高考不像过去那样有“分配工作”一说,反正是市场说了算,是自己找工作,因此能上“二本”的,最好就不要上“三本”了,能上“一本”的,最好就不要上“二本”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毕竟面临找工作的事,好的学校的确要好找工作一些的。

  三来年纪大点上大学还有不小的优势。太小,学校里的许多事情不能参与,锻炼的机会也就相应地少了,这三十年来的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太小上大学并不是好事。新东方的俞敏洪就是复读了两年才进北大的,那个时候就想到复读,可见俞敏洪母亲的眼光非同寻常。在我所接触的个案中,甚至有重读高中后再考大学,而最后成为发展更好的成功人士的。

  当然,对于那些不想读、不能读、不愿读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就应去就业。但对于那些想读、能读、愿读的学生,家长还是应该去帮助孩子实现这个愿望。而对于那些压力过大的孩子,不妨“用三年读高中,用五年去高考”吧。

  王东华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   《发现母亲文库》主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