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高考“变脸” 培养更多有想法的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4日 14:34   解放日报

  再过几天,高考分数就要揭晓了。今年是上海“二期课改”在中学全面铺开后的首次高考,从高考可以看出中学教育哪些不足?昨天,记者采访了部分阅卷老师。他们认为:中学教育需要从“教题”回归到“教书”;在鼓励学生拓展社会生活视野的同时,培养更多“有想法”的学生。

  理科:“条件反射”在“新面孔”前失灵

  考完数学,不少学生说题目难。因为许多题目都是“新面孔”,所以不会做。“新面孔”题目比例的提升,传递出一个信号: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应试教育下的“条件反射”日渐失灵。

  同济大学一位参与数学阅卷的老师透露,在今年的试卷面前,考生的能力高下很容易区分。对于能力强的考生来说,有些题目第一眼看上去像“新面孔”,但分析一下就会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落脚点还是在基础知识上。如理科第14题,将一个函数图像旋转以后仍然是函数的图像,关键是对函数基本定义的理解,即对任何自变量,函数值必须是唯一的。

  中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学理科归根到底就是做题目。老师、学生一起苦战“题海”,以机械操练代替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甚至有学生认为学习概念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痛快,这是舍本求末的表现。还有学生学习时往往看一遍题目,再翻到答案部分看一遍解法就“懂了”,如此囫囵吞枣,跳过对解题思路的琢磨,只能就题论题,无法举一反三。

  多位理科阅卷老师指出,如果靠大量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在未来的高考中可能会事倍功半。同时,学习理科时不但要重视解题,更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论证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老师授课时,不应简单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而是要考虑如何从“教题”转化到“教书”。

  文科:在“关注”基础上提升思考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已成为上海高考连续多年的“命题精神”。上海师大一位多年参与综合能力测试卷阅卷的老师反映,近年来,中学生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越来越少了。但是,光是了解“国事、天下事”还不够,今年的考题对中学生的思考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作文题是关于郑板桥书法的材料作文,考生既可以把材料视为一个整体予以分析,也能根据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来深入剖析。政治考题,第一次要求考生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情境,开放式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历史考题,引入了“学术性”理念,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变化,但是统领这些知识点的学术维度大大提高了。

  浅者得浅,深者得深。在一些考查思考力的试题面前,学生的“高下”很容易就区分出来了。不少学生直呼作文考题难,事先准备的大量“套题”素材一个也没用上,只能当场写到哪儿算哪儿。综合能力测试题中,有一题给了一张图,显示改革开放30年上海产业结构变化,要求考生作简要说明,并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不少学生能答出相关知识点,但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而那些有思考力的学生就在高考中显出优势。如在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议论小沈阳的一夜走红是缘于继承与创新,但如果我们的舞台或荧屏一窝蜂地都是小沈阳式的搞笑,也会失之偏颇;还有的谈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创新、谈“火星文”的存在价值、谈山寨文化的现实意义,思维活跃,分析多元。这类作文被评为高分。

  不少阅卷教师有感而发:置身网络时代,中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但是怎样辨别、整合各类信息,怎样去把握和分析这些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思考力。如何培养更多善于提问、有思辨力、有判断力的学生,是摆在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