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师生同写郑板桥 09上海高考同题作文赏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 10:17   新闻晨报

  育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李 强

  面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如何审题,如何作文?高考后约定几位高二学生与我一起对此作了尝试。

  三篇文章选择了三个角度展开阐述:《谁在意了“非隶非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具有“独创”意识或能力的学生;《美,在于艺术地假借》——假借产生新的艺术;《新年的阳光,旧年的雪》——“融合”产生了璀璨多变的艺术世界。

  [“下水”文1]

  谁在意了“非隶非楷”?

  “非隶非楷”是郑板桥书法的形象,只不过“隶楷”是他人的模样,而“非隶非楷”却是“板桥”自己的特色。因为是“郑板桥”的身份,所以他的“非隶非楷”可以得到“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赞美,以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高度认可。

  真为板桥先生感到庆幸!

  如果,当今哪一位好事者也创立了某一种“非A非B”的艺术,展示了“非A非B”的才华,也许就只有“不伦不类”的帽子,没有这样“高级别”的喝彩声了。

  胡思乱想开去,其中的“隶”、“楷”不正是我们社会今天对学生认可的 “基本条件”吗?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学历、文凭、证书……,哪一个“A”、“B”可以或缺?哪一个人敢于“非A非B”?

  出了个丁俊晖,有人说他没有知识,“非A非B”,只可存在,不可模仿;冒出个韩寒,有人说他没有文凭,“非A非B”,只可欣赏,不可仿效;最近又出炉了个“街舞宝宝”(09春晚亮相),有人说他没有文化,“非A非B”,只可赞叹,不可推广。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既A既B”、甚至是“又A又B”的高水准、高水平的素养,“非A非B”只可能被许多“好心人”视为另类。

  这种“非A非B”式的学生,我身边就有几个:一位酷爱“编程”的学生,因为“非文非理”的偏科成绩,不得已高二时就去了他国,寻觅到了他“编程”的空间;一位痴迷于“F1赛车”的女孩子,因为“非男非女”的爱好,别无选择地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学习“飞机制造”;一位只要凭借行驶中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够准确辨析出汽车类别、型号的学生,因为“非正非歪”的兴趣,还在为是否能够达到今年的“本科线”而忧虑。

  谁在意了这些“非隶非楷”的孩子们?

  是的,其实“非隶非楷”也可以解读为“似隶似楷”,因为其中必定具有“隶”、“楷”的成分和要素。它是在“隶”、“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从“隶”、“楷”的窠臼里脱颖而出的;它吮吸过“隶”、“楷”的乳汁,接受过“隶”、“楷”的教诲。

  离开了“隶”或“楷”是不可能产生“非隶非楷”的,脱离了基本知识的人是成不了“人才”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基本知识”?如何界定它,如何看待它?

  如果我们社会、学校、家庭的每一个面对“非A非B”学生的人,都能够给予他们以“在意”的胸襟、心态和目光,那是多么美好的现实啊! (育才中学 李 强)

  [“下水”文2]

  美,在于艺术地“假借”

  板桥兄携着他的“板桥体”踏着历史的滚滚风尘而来,那是“似隶书”的刚正不阿之气,那是“似行楷”的行云流水之风。那“隶”、“楷”,被板桥假借、融合成为一种新“书体”——“板桥体”。

  朦胧间,感觉那是一幅画,每一笔都是竹;定神时,发现那是一首诗,每一笔都是情……

  “隶书”、“楷书”、“水墨画”、“诗情”——郑板桥懂得“假借”,“兼取百花之长,而去其短”;精通“创新”,用“画”书,用“书”画;郑板桥知晓“勤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拥有这三种特质,郑板桥“妙笔生花”,其“板桥体”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艺术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假借”前人的智慧,革新、革命,推动艺术的改道,交汇,从而产生新的“物”,新的“像”。

  最初的书法“假借”雕刻艺术造就了印章文化;雕塑“假借”舞蹈艺术的融合催生了“手印舞”的诞生;油画“假借”水墨画造就了“油画山水”;古诗“假借”外国诗歌化为了新诗……当一位大文豪“假借”了文字、音乐、建筑、戏曲、绘画、服饰等一系列“物”后,创作出了巨著《红楼梦》。

  “美是艺术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是最高的目的”,歌德如是说。的确,人类生来就被赋予了一双眷恋美的眼睛,一颗追逐美的心灵,而艺术无疑成为了我们在发现美、表达美、传播美的最佳媒介。多元艺术的良好融合,将各种艺术最美的一部分“假借”过来,恰到好处地融为一门“新艺术”,一种“结晶体”。它们全方位刺激我们的审美感官,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那种“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韵味所俘虏。

  循着这样的思路,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由“假借”而产生的“美”:北京 2008年奥运会印章形的会徽——“舞动的北京”;2010年上海世博书法图案——“非字非画”的会徽“世”。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画中有字,字中有画。创意者“善假”于“文字”、“书法”的魅力,让中国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人的智慧在书法与图形的抽象融合中绵延万里……

  相反,也有人把“假借”当作“克隆”,当作“叠加”,或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 “假借”西方“歌剧”与“舞台歌剧”叠加,不惜巨资地打造华丽的场景与服饰:可看性提高了,观众越来越多了,“收视”危机解除了,然而曾经专注追求华美音色,动听歌喉的高雅音乐“歌剧”无形中被降低了品味。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将艺术随意地 “假借”、“改道”,“撮合”、“叠加”,我们需要的是对艺术特质,本质的把握。只有不失其内涵,艺术间的融合才能造就更多 “美”的传奇……

  “非隶非楷”的“板桥体”可算是“假借”“隶楷”一个成功样板。 (育才中学 衣然)一句话点评:以“假借”为论题,正反论证;以“艺术”为内容,层层阐述。

  [“下水”文3]

  新年的阳光,旧年的雪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撒播在旧年的积雪之上……

  这是一种新与旧、光与影的融合,这融合产生了艳,产生了美。在这个新旧交替、瞬息变化的世界里,“融合”产生着一幕幕动人的景象,一个个新鲜的事物。

  科学家认为,早在“宇宙大爆炸”的时候,事物的“融合”就已经发生了。生命,也是在这个世界的“融合”中开始的。

  人文历史上的“融合”最为有趣,郑板桥“用隶书参以行楷”后“非隶非楷”的书法,大概就是这种“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吧。

  先看看服饰:着装向来简陋的吉卜赛人,在他们流浪的日日夜夜里,先是被西班牙人衣服上的层叠波浪所倾倒;既而又迷上了伊朗人身上的串珠、流苏和坠饰;他们还十分钟爱斯拉夫民族有花边的多褶大摆裙;喜欢印度人带有亮片与彩石的首饰……于是,他们收集了这种种种,把他们一一放进自己的行囊,在每一个难眠的夜晚,翻出来看看,再在自己褴褛的陋衣上比划比划……很多年以后,我们发现吉卜赛人的衣饰不再破败,反而融汇多个国家的百般风情,诸如“层叠蕾丝”、“皮质流苏”、“满是绣花、钉珠的叠纱大摆长裙”,让人觉得自由、洒脱、温暖而又热烈……

  这种“非彼非此”的衣服,不就是“融合”的一个精妙的实例!

  “融合”可以发生在“新”与“旧”之间,也可以产生在“此”与“彼”之间;它可以是“表象”加“表象”,也可以是“本质”融“本质”;它可以由个人的实践去完成,也可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在一个时空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完成。

  吉卜赛人的衣饰应该具有这多种要素吧?

  再看看语言: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日前宣布:“每98分钟出现一个新英语单词”。中国健康饮品新宠oolong tea(乌龙茶),北京奥运之后jiayou(加油)等都成为了当今英语的新表达。

  这种“非洋非中”的词汇,不也是“融合”的一个最现实的实例!

  “融合”能够产生新事物,产生新景象。

  “融合”后,原来的“物体”也许被新“物体”掩盖了或替代了,也许会使得原来的“物体”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板桥体”的产生,并没有改变原来的“隶”和“楷”,却让“书法世界”的大花园里多了一朵奇葩。

  “融合”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行为,但是“融合”有时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年的阳光,撒播在旧年的积雪之上……年复一年,永远这样循环着,展示着——这是一种常态。

  (育才中学 陶李君)一句话点评:“融”诗情画意于首尾之间,“合”事例现象于说理之中。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