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地理新课程与地理新高考复习建议(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 17:35   新东方铭师堂

  杜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是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初步理顺了地理课程与所属学习领域的关系。地理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地理必修课程由自然、人文和区域三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自然灾害、旅游、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主体内容反映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全球变化”、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全球化”以及技以“3S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科与课程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①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②初步掌握学习与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③增强爱国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前两项不管是旧高考还是新高考,都是高考所要完成的目标,是高考考察的着眼点。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地理新课程及其与地理新高考之间的关系。

  一、新旧地理教材在知识内容与结构上的差异:

  通过对比新旧地理教材,总体上来讲,新教材在知识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变化不大,在知识结构上做了相应的调整。下面详细说明新教材的变化之所在。

  地理必修课程内容有: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2)人口与城市,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图为必修内容的基本框架。

必修内容的基本框架
必修内容的基本框架

  1。地球、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这部分内容中,地球部分增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图部分与原大纲版的地理高考说明要求相似,对于地理信息技术新教材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在教材中是属于必修三第三章内容,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地理学科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也是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环境的一个总工具,因此将其和地图并列呈现,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考察主要侧重于其各项技术(GIS、GPS、RS)的功能特点和应用,重点还是其应用。

  2。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的内容是变化最小的,只是打破了旧教材原有的呈现顺序——地球在宇宙中、地球上的大气、陆地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在在新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地理事物进行了分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模块:(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自然灾害与防治。前三个模块所强调的内容和旧教材基本上一致,没有什么变化。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属于选修的模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自然灾害概述;

  ②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③自然灾害与环境;

  ④防灾与减灾。

  3。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算是变化较大的部分,删减了部分内容,增加了部分内容,但是人文地理所强调的主干知识是没有变化的。删减了有关农业活动、工业活动的部分内容,对交通内容做了大幅删减,淡化了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删减了选修(一)中的文化与文化扩散,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新增了地域文化和旅游地理。

  新教材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旅游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必修2把旧教材的必修下册和选修(一)两本书合二为一,将其知识整合在了一起。

  (1)人口与城市。

  在人口部分改变了旧教材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在新教材中是以“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呈现的,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实际内涵是一致的。新增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但考察的重点不是放在对概念的记忆上,而是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城市部分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三块内容。新增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概念,但其具体内容和选修(一)中的城市地域结构所论述内容基本一致。城市化内容和旧教材相比亦无大的差异。地域文化是属于新增内容,但可参照选修(一)中的文化区内容。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生产活动仍然侧重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类角度有所不同,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举例说明(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和原教材中的农业地域类型案例稍有差异。

  工业生产活动所强调的重点和旧教材一样,也是放在了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等方面。

  地域联系内容改动幅度较大,删减了关于交通运输的很多知识,旧教材中用7节内容呈现了地域联系方式,而新教材仅用了一节的内容加以说明,重点放在了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型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旅游地理。

  该模块为选修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②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③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④旅游与区域发展。

  (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该部分内容与旧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

  4。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该部分包括四个模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以前所做要求基本一样。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中新增产业转移。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旧教材选修(二)的浓缩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某些案例区域选择有所不同,例如对河流的综合治理旧教材的选二选择的长江三峡的开发,新教材选择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等,但是强调的核心内容没有变化,都是强调如何根据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是区域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对区域有什么环境问题,会产生上什么危害,该怎么治理,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从哪些方面去分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地理新高考复习——以不变应万变:

  很多人认为地理是一科单纯识记的科目, 只要熟记地理事物事象分布即可, 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 地理是“ 地” 和“ 理” 的和谐结合, 地理既要重视地理事象的分布, 即“ 地” 的掌握;更要重视地理规律, 即“ 理” 的掌握。粗略的讲,初中区域地理主要介绍了“ 地”,高中地理主要介绍了“ 理”,初高中地理相结合既是用高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和分析各区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当然,要学好地理记住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是必要的,例如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等,这都是我们认识区域和分析区域的基础。高中地理中的各个案例,都应当在区域背景下加以讨论。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典型案例,更要注意其区域地理背景。因此要适当补充初中内容,逐步形成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熟练分析区域地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作为分析各种地理问题的基础。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才能使高中地理复习更顺利。

  新旧地理教材在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异,变的是知识呈现的方式,不变的是其核心内容。我们进行高考复习一般都要进行一轮系统知识复习和二轮专题复习,这是我们地理旧高考复习的一般套路,而新地理课程不过是直接进行了我们的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而一轮系统知识复习则穿插在平时的地理学习当中。此外,我们所关注的地理重点问题没有变化,仍然是人口增长、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移民、动植物灭绝、砍伐森林、土壤侵蚀、自然灾害、有毒废物和核废料、气候恶化、空气污染、臭氧空洞、资源的有限性与增长的极限、土地利用等。所以,对于新地理课程的复习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什么,以不变应万变。

  三、2010年地理新高考——稳中求“变”:

  新地理课程改革和高考地理命题变化是我们及所有广大文科考生共同关注的两大问题。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影响高考地理命题的变化,随不同历史时期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变化,地理高考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命题方式上都要作出不断的调整,高考地理命题也在试题容量、试题题型结构、试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地理课程的改革与地理高考的改革二者在时间上应该是同步的,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

  通过分析地理新旧教材的对比差异,今后地理新高考在内容上不会有大的变化,在考题的呈现方式上,题型上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北京卷地理高考试题已经在逐步向新课标高考靠拢,从2008年的北京卷地理试题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在2010年,北京卷地理试题不会有大的改变,试题内容、试题类型、试题的呈现方式基本会沿袭08、09年试卷发展,在稳中求“变”,因此近三年的北京地理试卷仍然是地理考高复习重要的复习依据,对我们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关于选修模块内容,北京地区将自然灾害和旅游作为考试内容,自然灾害和旅游在试卷中基本上各占10分的分值,有可能用一道题(例如39题、40题)专门考,也可能穿插在36题中以某个小题的形式出现。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学生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会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今后的地理新高考会更多关注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或事物,以其作为载体来考察我们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这也是近两年地理高考的一个趋向,今后也会继续延续下去,因此我们应多关注和我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考 复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