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陪考有方》:考生平日成绩变化的三种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5日 13:13   新浪教育

  我曾经问过一位家长,在你的眼中,孩子平日成绩都有哪些变化?她的回答很干脆:成绩提高、成绩下降和成绩无起色。实际上,这样笼统的区分不利于寻找到孩子成绩发生变化的原因,找不到原因也就无从下手解决问题。所以,还是需要找到一种更合理的方式来评估考生平日成绩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考生的平日成绩变化划分为以下三种:

  □    考生平日成绩稳步上升或下降

  考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综合评价。不管是单科成绩还是总成绩,分数上的变化直接显示出当前的复习方法、复习进度是否适合自己。倘若成绩有了稳步的上升,这说明考生当前的复习方法和复习进度非常适合考生本身。良好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复习进度使得考生如虎添翼,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倘若成绩有所下降,这说明考生当前的复习方法和复习进度严重阻碍了成绩的提升。这就需要考生抓紧时间进行调整,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实际上,考试成绩的稳步变化所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其中也没有太多的意外因素。所以,这种情况往往比较明朗,也易于发现根源所在。倘若成绩稳步上升,那就继续保持现在的复习状态,继续前进;倘若成绩下降,那就迅速找出问题所在,及时改正。

  □    考生平日成绩忽高忽低

  倘若考生的平日成绩是忽高忽低,那就非常不妙了。这就需要家长与考生一起,对现在复习的方法与进度进行深入地思考,务必找到根源所在。要知道,这种情况对考生而言最为不利。这是因为自己也无法估计出在真正高考的时候自己究竟是处于低谷还是高峰期,而高考是不会给我们多次尝试的机会的。所以,万万不能怀有投机的心理,对成绩如此不稳定不予理睬。一般来说,寻找考试成绩忽高忽低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向:

  1、试卷难易程度忽难忽易。每次考试的出题人不同,出题的指导思想不同,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倘若几次模拟考试试题的难度忽难忽易,这必然会导致考生的分数忽高忽低。毕竟考生的学习水平有限,不可能在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上都有相同的发挥,所以,因此而导致的学习成绩的忽高忽低大可不必在意。只要认真进行接下来的备考就可以。

  2、考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有盲区。前面的文字曾经对于偏科现象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实际上,就在同一科目当中也存在着强项弱项。有的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盲区,但凡考试不牵扯到这些知识点,考生的成绩就很理想,但是一旦题目涉及这些知识点,那成绩就有明显下滑。如果考生成绩忽高忽低是因为此种情况,那么这就需要家长及考生对自己的盲区进行逐一排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将盲区扫除。这样成绩就不再有太大的起伏,也了了考生的一大心事。

  3、成绩与考生状态关系过于密切。很多专家说,高考考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还考查考生的心态。这话说的一点也没错。良好的考试状态更加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是,倘若成绩与考生状态的关系过于紧密,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的考生成绩忽高忽低不是因为学习方面有瑕疵,而是取决于考试那天的状态:心情好成绩就好,心情不好成绩就糟糕。甚至有的考生的状态还与天气等因素相关,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风险性,倘若在高考那天遇到了一个坏天气,那岂不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趁着尚未进入高考考场,考生和家长要想办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当然,想要让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考生是否想改变。

  □    考生平日成绩毫无起色

  高考成绩追求稳定不是追求毫无起色。倘若经过了一段复习,家长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任何的变化,那也将成为最揪心的事情。要知道,高考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成绩毫无起色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虽然总比成绩下降要好一些,但我们总是可以找到一种方法让考生的成绩显著提高。一般情况下,成绩毫无起色是因为前一阶段的复习还没有到“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或许前面的复习方法很适合自己,但其效力还没有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生坚持下去,或许积累到某种程度时将会有巨大的飞跃;但也或许前面的复习方法不适合自己,其“恶果”也还没有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生进行自我检讨,否则积累到某种程度时将会一发不可收拾。在考生无法自我辨别情况是好是坏的时候,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多一手准备,毕竟不是坏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