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的大学我做主 校园牛人有话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 09:45   东方网-文汇报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季又要到了。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季又要到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季,又要到了。

  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如何让自己为期4年的大学生活过得精彩、没有遗憾,这是每位新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大学是用来珍惜的,不是用来惋惜的。”赶在正式开学前,不妨来倾听一下常年出没在高校的各类“大牛”级人物对新生的入学告诫吧。

  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

   ■叶志明

  暑假即将过去,对于刚刚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新生来讲,即将开始完全新的大学生活,那么大学应该怎么度过?怎样才能在毕业时,自己可以自豪地说:大学的这几年我是对得起国家和社会、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呢?

  认识大学

  不能再用以前高中时的思维观念和模式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一定要做到“我的大学我做主”。

  首先要认识大学,实现自身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一般地讲,大学毕业时,有4种学生不能被称为是合格的大学生:有些人刚刚明白大学是怎么回事时,就已经毕业了;有些人还没有明白,也就糊里糊涂地毕业了;有些人最后终于明白了,不过没能毕业;还有些人一直没明白,也没能毕业。

  因此,上大学后,新生们一定要清楚什么是大学。大学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目的就在于尽量减少上述4种人的数量,让大家尽早明白,大学和高中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

  那么高中生与大学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大学里上完课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人管了,老师的教学方式等都与高中不同了。因此,上大学,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自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关键,不能再用以前高中时的思维观念和模式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一定要做到“我的大学我做主”。

  认识你自己

  有人统计过,大学毕业时其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比例仅仅占20~30%,也就是说专业不对口是正常的。大学是打基础的地方。

  大学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不适应,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喜欢或者没有兴趣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当然从中可以分析出很多很多原因,但其中一点也许是大学生们所共有的,那就是:很多毕业生在临将毕业时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早知道这样,我应该……”、“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的大学生活会……”。为了使得自己在毕业时不再留有遗憾,充实、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上大学期间要回答好这样两个问题:我将来想干什么?我将来能干什么?

  为此,大学新生要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和描述自己个性、能力、兴趣、价值取向类型等。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所有岗位类别与层次,知道自己将来究竟能够做些什么事情。

  也许在高中阶段大家的目标明确:考大学,考名牌大学。那么现在呢?想法是各式各样:还想考一次名牌大学(即插班生)?还想转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考上大学了,总算可以松口气了,离毕业远着呢,可以玩上一段时间再说吧?等等。那么目标又是什么呢?大家想过毕业后干什么吗?也许大家有各式各样的目标:准备读研或出国深造;为享受舒适的生活而渴望当企业家、当总裁、CEO;成为著名律师、名记者、名主持或是科学家;或许目标还没有确定。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于有目标者,建议你向着目标努力奋斗,且一定设法实现它;对于暂无目标者,学好当前的每一门课程就是你的小目标,先为眼前的小目标努力奋斗,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累积后会产生大目标。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在变化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专业不对口怎么办?其实大学是打基础的地方,有人统计过,大学毕业时其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比例仅仅占20~30%,也就是说,专业不对口是正常的。那么既然不对口,用人单位为什么还承认你是大学毕业生呢?其实这里承认你的是通过几年接受高等教育后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具体所学的那些知识。上海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希望学生到学校来主要是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训练大家掌握这种方法。”只有掌握了将来生存与发展的方法,你才有可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

  增强“软实力”

  构成一个人的“软实力”的要素,恰恰是教材中、教室里、课堂上不教的,也是家长所忽略的,更是学生自己没意识到的。

  学校要拆除与社会之间的墙,也就是办学不能自己封闭,要开门办学,更要开放办学。作为大学生也是如此,在大学里一定要多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在实践中学习课堂上、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

  大学毕业时,职场新人们不缺文凭、不缺分数、更不缺英语四级六级证书、驾照和聪明的脑瓜。但是,他们缺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挫折的心理、打招呼的礼貌、和陌生人沟通的能力、说好话求人的脸皮和方法、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人的道理等等。这些都是构成一个人的“软实力”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教材中,教室里、课堂上不教的,也是家长所忽略的,更是学生自己没意识到的。但这些又是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和硬道理。正是这些“软实力”的缺乏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生找工作或者在以后职场发展时的最大绊脚石。这些软实力只能从社会实践中去学、去悟。钱伟长院士说过:“培养学生的关键在课外”道理也在于此。

  时常有人说:某某孩子大学毕业后干得很好,什么原因?说是此人的知识掌握得好?那么专业不对口的怎么说呢?实际上是素质和能力培养得好。因为知识可以遗忘,可以老化,可以重温、可以更新。但是能力很难老化,很难遗忘,能永葆青春,不断发展。借助于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来培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希望大学新生们一定要牢记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家人对你的期望,在大学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塑造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格品质、长期养成和磨砺自己的素养与素质、逐步形成一种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的未来我做主”。

  (作者为上海大学副校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