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课改形势下北京2010年高考八大预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4日 15:20   中国教育在线

  2010年,北京将首次进行新课改下的高考,估计各位高三的家长和学生,心中都很没底。因此,有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提醒大家特别关注!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恢复高考当年,570万人报考,录取20万人,今年102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人数为629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高考制度仍然继续原来的模式,肯定不适应。所以,新课改对高考提出了客观的要 求,因为基础教育在改革,高等教育也在改革。

  高考中,即使平时成绩再优秀,如果高考成绩不过关,便会名落孙山,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看一次高考成绩,也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新课改高考,无疑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种挑战。

  在北京新课改高考之前,已近有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辽宁、天津、安徽、福建、浙江、上海11省市迎来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因此:

  我们先来看看外省高考动态:

  从已经进行过新课改高考的山东等省看,高考评价方式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山东,近年高考科目设置为“3+X+1”,“3”和“X”并无变化,“3”指语、数、外三个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变化在于“1”,即高中毕业生适应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海南2007年起新课改高考则将高考科目设置从“3+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改为“3+3+基础会考”。以文史类为例,3+3的科目组合中前3项不变,仍为语、数、外,后3项为政治、历史、地理,基础会考按卷面实际获得成绩的10%计入总成绩。理工类的科目组合前3项与文史类相同,后3项为物理、化学、生物。该方案一方面与会考紧密联系,高中会考过去往往流于形式,而改革后,高考不涉及的内容将放在会考里,其成绩的10%还将计入高考总成绩,不至于让高考成为唯一的指挥棒;另一方面在考试科目设置上将综合变成了单科,脱离以前的“拼盘”模式,使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海南新课改高考实际已对“一考定终身” 的高考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会考成绩的10%计入总分,意味着高考前已有几十分计入考生的高考成绩,这样,平日综合素质好的考生将抢占先机,有助于减少高考临场发挥的偶然性。这一点,在即将进行新课改高考的辽宁等省市那里得到了承继。

  从2009年起,辽宁省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向普通高校提供,并逐步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

  天津则将着力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共同组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促进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选拔模式的系列配套改革。在这个制度框架体系中,高等院校招生将参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面测量,择优录取。

  福建省则将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等形式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的必要参考。

  安徽、浙江等省也明显加大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力度。

  从已经出台新课程高考方案省份的情况分析,体现素质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是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考试命题具有可选性、开放性多重特点。二是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综合评价成为录取参考依据。三是追求教育公平的目标,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四是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同步进行。

  为此,有的专家建议,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必须要注意几点,一是吸收已有改革成果,二是兼顾必修与选修,三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四是应加强对命题的研究和阅卷队伍的组织。新课程高考方案需要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必须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国情省情教情,既要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对合格新生的要求,又要尊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既要正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又要注意吸收当前高考改革的积极成果。

  专家建议,不论是否参加新课改高考的学生,都应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客观定位,沉着应对。对于最近几年要参加新课改高考省份的考生来说,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新课改高考,都存在一定的担忧与困惑,但“万变不离其宗”,建议考生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加强复习,着眼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不必一味担心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通过对外省的分析,我们对明年北京的高考做八大预测:

  预测一

  高考科目设置:从3+X走向3+3

  招生改革包括科目组设置,将从目前的3+X走向3+3。但考试总科目依然不变,文科分别为语文、数学、外语和原来文科综合中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理科分别为语文、数学、外语和原来理科综合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

  所谓的X变成3怎么理解?原来的X分别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科目尽管也都涉及三科,但考试方式是以三科融合的方式出现;改革后X变成3,虽然考试科目依然为三科不变,但考试内容却各科独立出来,举例说物理卷子就只考物理科目,而不再有意出一些试题同时考察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知识。

  “小3”的权重到底如何变?专家非常赞赏比北京早实行一年新课改的天津高考方案:文综三个100不变,理综三科调整为物理120、化学100、生物80。天津的3+3考试,虽然“小3”还是同时考三科,但考试卷子却由原来的一张卷子改成三张卷子。

  预测二

  高考试题难度:比今年难度下降

  2009年是北京高考大纲卷收关之年,明年是北京新课改卷开启之年。按照北京市高考改革“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的原则,明年高考新方案在难度上比今年还要容易一点点。

  专家解释说,今年是收关考试,稳当过渡,要达到皆大欢喜;明年是改革第一年,必须是从易到难、渐进的过程,让参与改革者能接受,而且感觉到改革的好,这样改革才有人支持,才有后劲,才不至于让首次参与改革的人吃亏。

  专家还指出,从目前新课改使用的教材体系上看,新课程标准的学科难度有所下降,知识量有所减少,但是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却在慢慢提高。

  预测三

  高考出什么题:检测考生探究能力

  这也是家长关心的重要问题。考试内容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标准的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这两个。所以高考在试题的检测上非常重视探究能力。

  高考专家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大纲和依据传统课程标准制定的大纲做了个比较,各个学科在能力要求上都增加了一个探究能力,比如物理、生物等课程都增加了一个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不是讲清楚、听明白,而是在老师指导下,讨论清楚,讨论明白。

  预测四

  招生改革:自主招生范围将扩大

  新课改改革在改变“一考定终身”上将有突破,招生最大变化将会出现在自主招生政策上。首先,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会增加。现在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并不多,且都是一些全国重点学校,将来可能扩大到北京市属高校,比如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其次是自主招生的比例会加大,从而使一些好的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脱颖而出。

  预测五

  高职录取改成“3+会考”

  大专与高职并存的概念,从明年起可能将从北京消失,大专将完全被高职替代。高职考试招生也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将在全国普通高考时只参加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录取时将采取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加会考成绩的方式。

  高考专家认为,这样会考就不仅仅是毕业考试,也是高职院校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股脑参加高考所有科目,而是应该把高校和专业分出层次来,应该把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分出层次来,这样有利于高职的招生和提高他们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

  预测六

  综合素质评价:将与高校录取软挂钩

  在新课改高招方案中,将会出现三个重要的材料:高考成绩、模块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考专家预测,新课改高考方案录取仍以高考分数为主要依据,但作为体现新课改思路和理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将通过软挂钩的方式左右高招录取结果。

  专家分析指出,按照北京市早已确定的新课改改革思路,北京高招录取仍以高考分数为主要依据,后两者由录取学校自己定,实际上这是一种“软挂钩”。专家对此非常赞赏。他们说,改革应该有渐进的过程,高考方案也必须是渐进的过程,北京公布的高考方案可能要为今后的高考改革留足了空间,但是目标是坚定的,那就是解决“独木桥”、一试定终身、高考分数是唯一录取依据的问题。

  预测七

  高考复读:每个考生都有复读权利

  尽管北京市今年高招录取率高达80%左右,但同样会有近2万人正常落榜。教材改了、没有综合素质评价、没有模块考试,落榜生还能参加新课改的高考吗?

  高考专家肯定地说,高考不是面对应届生的高考,它的属性是社会属性。只要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都能参加。请落榜生放心,高考的大门是敞开的。高考不仅允许复读生参加,就是社会考生也能参加,北京市在新高考方案中会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

  预测八

  志愿填报方案:“大平行”在思考中

  北京志愿填报改革已经实施了两个年度,高考专家预测,明年高考志愿填报实行“大平行”方案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保持稳中求变,毕竟2010年是北京新课改高考第一年,平稳过渡是上策。但是,“大平行”改革方案却已经纳入思考范围。(来源:e度社区 作者 罗龙城 )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