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生观点:完善学分制助学生自主规划学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1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专家建议,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导论”两门课程的配合,引导学生选课。

  有的教育专家指出,一些教师不太负责任,给学生评判学分稀里糊涂;有些教师讲完课就走人,学生再难见着他,无法给学生指导参考资料,更谈不上与学生交流、研讨了;还有一些教师一旦带研究生,就不给本科生开课了。这些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本报记者 董洪亮)

  日前造访微软亚洲研究院,笔者发现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在随处可见的白板上“涂鸦”闪念的火花。微软全球副总裁、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博士说,80%的点子都能在白板上找到。“自由的空间有利于个人创新思想的成长,我们要做的只是启发思维和检验成果。”

  社会呼唤个性化教育。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人们寄希望于弹性学制。实行以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弹性学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作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之一,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与导师制相结合,建立重修、重选与补考、免修、免听、成绩考核与评定计分,以及毕业、授予学位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定。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业务专长,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发展个人志趣,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首创德国的选课制。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则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其课程参照当时的哈佛大学,也采用学分制。

  学分制为什么受欢迎?在学分制的框架下,教学成为大学为学生成长提供的服务,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服务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这种对学生自主性的关注,有助于大量富有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容易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同要求,从而调动了教学积极性。推行学分制还有利于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优化教育资源。

  然而,从单一的学年制到弹性学制,远不止调整时间和学分那么简单。对于许多高校来讲,完善学分制根本问题不在于学分的计算,不在于作为教学管理操作程序的设计,而在于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问题的重新审视。

  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学校的教学设计有冲突,怎么办?修完学分提前毕业,学费该怎么收?师资短缺,学生可选的课程不多怎么办?实行学分制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收费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各方面的变革。必须承认,如果目前限制学分制的各种瓶颈无法突破,真正的学分制改革仍将困难重重。

  美国高校规定,除必修课外,大学四年必须至少学完一定学分的选修课,并且选修课学分在各个学科领域有一定分配指标。因此,我国高校在学分制改革中应对现行的学习评价制度与考核办法作相应调整,改变在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下形成的单一人才培养标准,真正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各高校特色的学分制,逐步发挥学分制的优势,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倪光辉)

  学分制已在我国多所高校实行,以下是部分高校学生关于学分制的看法——

  学分制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不必拘泥于在四年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可节省时间和金钱,比同龄人更早地去积累社会经验。而且,学分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去学习自己专业之外的课程,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发展的社会。

  中国农业大学 赵铮艺

  学分制应当进一步改革。因为实际选课时,学生的选择范围较窄,真正想选的课选不上,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当尽可能地多开设一些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又可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和提高的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 宁晨伊

  学分制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有些方面还有待完善。例如课程配置不合理、管理不善、教师资源匮乏等。此外,如果跨校选课能够再方便一些就更好了。

  北京师范大学 贲伟

  高校实行学分制,首先应明确学分制的目的。学分制不是只把原有的制度分数化,而是一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的手段,学生通过学分制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和规划自己的学业。

  中国传媒大学 葛倩

  美国的学分很贵,所以无论是学生选课还是教师开课都非常慎重,而且美国学生的选课范围很广。在中国,为了完成学分,学生不顾自己兴趣盲目选课,而学校真正留给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非常有限,某种意义来讲,失去了选课的意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胡佳怡

  【延伸阅读】

  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些教育家从日本或欧美引进了学分制。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院系调整,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1978年学分制再次崭露头角,至今,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分制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第二次“高潮”出现于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第三次“高潮”出现于1985年。当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第四次“高潮”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此次高潮的直接诱因。

  美国

  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大多数实行学期制的高校要求修满123个学分,才能获得学士学位。

  日本

  高等学校本科生必须修满124个以上学分,才能取得学士学位。但日本的学分制是一种学分与学年相结合的制度。

  西欧

  英国有少数大学实行学分制。部分学校前两年实行学年制,第三年实行积点计算;在选课制诞生的德国,学分制却未得到较大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学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