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71%学生认为能上一本与高中生的错位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8日 17:40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熊丙奇》的博客,请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不少高三的学子们已经开始筹划起高考志愿填报。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新一期的高考生与家长月度调查报告,据该报告显示,目前有71%的高考考生认为自己能够就读一本院校,而这项比例较11月时有了大幅提升,达到自去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与之对应,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类大学的考生家长达到79%,仅有2%的考生将目标定在就读高职高专院校上。(长江商报1月15日)

  也许从上述数据,大家很自然地能得到两个结果,一是家长的期望要略高于学生的期望,由此建议家长适当调低期望;二是高职高专,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值得引起关注。但我看到这组数据,所产生的第一感觉是,考生对自己的定位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实在离谱,严重脱离现实,而这样的定位和期望,也是造就各种高考怪相的原因之一。

  从全国范围看,依据2009年高考报名数(1020万)与录取数(629万),高考总体录取率62%,也就是说,所有考生中,能上大学的只有60%左右。再看各地的具体数据,河南省的总体录取率为56%,而一本录取率仅3.7%;山东省总体录取率74%,本科录取率则为32.29% ,一本率为11.44%;江苏省总体录取率70.6%,一本率只有8.2%,在全国所有地区中,一本率最低的只有不到4%,最高的不超过25%,大多地区的一本率在10%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有71%的考生认为自己可以考上一本,如果不是调查的样本有问题,那必然是考生的定位出了严重问题——一个省之中,只有10%的考生有希望被一本院校录取,却有70%多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考上一本院校,包括那些其实连高职高专也上不了学生,也把自己的高考目标定位在一本上。从生涯规划角度说,这样的定位表明,考生和家长连基本的规划知识都不具备:不说每个人需有自己的个性目标,目标必须与实力相匹配,这是最基本的规划原则。

  这就无怪乎,每年的高考准备,很多学生都陷入题海,连上高职也困难的学生,也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去做大量难题,因为心中抱有上一本的“希望”;每年的志愿填报,总有一大批学生志愿填报“失误”,因为他们总觉自己是可以上一本的,我在每年的志愿咨询中,就看到有一些实力仅可报考二本院校的家长,花很长时间研究一本院校;每年的高考中,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允许只报考高职高专的学生可以少考一门,但最终选择少考一门的非常之少,去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推出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提到分层多轨的考试设计,有人就指出,这不可能在现实中实施,因为几乎所有考生都会选择考最难的;每年的高考结束后,不时有考上二本而自杀的消息传来,而弃考复读已成基本现象,其中,考上二本却未上一本的,大有人在……

  考生之所以如此大比例的以一本为目标,有如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学校老师的“误导”,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高,现在一些地区的中学,已经不再关注上线率,而转而关注本科率,以及一本率,有的学校甚至有老师明确告诉学生,考不上一本,等于没有考上大学;二是家长的“期望”,在学校和老师的反复“灌输”下,一些家长也深知一本院校对孩子的重要性,去年南方周末就曾报道,一位老农对孩子的教育要求是,“考不上一本就去死”,连老农也知道一本是如此重要,更何况城镇家庭的学生父母呢?三是学生从未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获知的信息也十分有限,我国的孩子可谓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准备高考,可在高考咨询讲座中,我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是,听讲座的高三学生,根本不知道高考填报志愿的基本知识,也说不清自己究竟对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感兴趣,他们毫无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都是“被规划”。

  老师的“误导”和家长的“期望”,当然有其背后的深层次制度原因,比如高等教育资源按学校等级配置、依旧十分严重的学历情结、用人中的学历歧视,其现实的结果是,在错误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加之没有足够的信息,高中学生的所有目标,就成了考上一本学校。这既影响基础教育,以扼杀中学生的兴趣、个性,去成就其“目标”,也影响高等教育,同学们一上大学,就没有了目标。而与我国中学生的这种情况相比,美国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告诉学生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自主制订计划,去实现目标。学校往往会给每个学生每个职业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岗位要求等信息,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并根据这一职业的要求,设计自己的求学路径:上什么学校,选修什么课程。当然,美国的教育给孩子们充分的选择空间,中学即实行学分制,甚至可选修大学的课程,而不像我国中学,大家都得学习语数外,没有多大的选择空间,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专心于高考科目之外的课程学习,是心里“发毛”的。

  看到71%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可以上一本、都选择一本,也许家长和老师,都笑了。可是,有谁听到孩子内心的哭泣?有谁会关注,在社会强加的成才模式下,他们为这样的成才模式付出多少代价,又究竟能成为怎样的人才?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