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对高考招生改革需要参与和宽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5日 10:52   中国教育报

  跨年度的高校自主招生已近尾声,这几乎是2009年教育领域最受媒体关注的热点。报载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仍是重点。当年恢复高考曾是撬动教育乃至全社会拨乱反正、恢复发展的强劲杠杆,如今改革高考也是突破应试教育绕不过去的关口。赢得这一攻坚战教育界责任在肩,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既要积极参与,也要出于公心,宽容配合。

  回顾上一轮媒体对于高校自主招生的议论,可谓唇枪舌剑。其中有真见灼识,也有很多从各自角度出发,代表不同利益的争辩。一时间北大和首批获得推荐权的中学校长几成箭靶。

  分析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争取公平与防范腐败。公平是什么,是给予每个合格考生升学机会,再溯本求源是给予每个受教育者基本合格的基础教育。是不是所有优秀考生都适合上北大,是不是只有上北大才算成功?如果不谈基础教育区域间、社会阶层间的差异,只是争论哪种方式更适合谁,会不会陷入低俗的利益之争泥沼?不同学校、不同地域考生机会均等是高校招生公平的关键点之一,有推荐资格的校长遴选范围需要扩大,考生自荐权需要落实。这一点由于农村、小城镇的师生和家长在话语权上处于弱势而没有被充分关注,也有失公允。

  考试招生腐败的要点是什么?主要是作假,比如考场作弊,比如更改民族、冒充二级运动员等资格作假,比如招生搞暗箱操作等。据参与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专家介绍,伴随着“阳光招生”举措的实施,本轮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强调被推荐考生必须参加高考,设底线以防失控。招生过程中相关的数据资料都收集汇总,可查可考。如果这些漏洞都有防范,人们仍然对高校不放心,对校长推荐不信任,那么改革会不会因动辄得咎而进入死胡同?

  必须提及的是,高校招生工作既有保证公平公正的义务,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也负有为国家选才及调整应试教育导向的重任,是重要的社会公器。实践证明,统一考试、按分排队的方式不能反映考生的创新潜质、实践能力等素质。这种固定、单一的偏执导向是应试教育的牢固基础之一,必须突破。一些发达国家作出重大教育改革的经验是先搞“全面教育大讨论”,而这种大讨论成功的前提是参与者多出于公心,从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寻求科学智慧的解决之道,而非狭隘地从家庭、地区利益出发去争辩。再有,改革的成本要由参与各方承担,有人抱怨参与考试的次数多了考生压力过大,而忘记了参与或放弃哪一轮考试的决定权在考生自己,时间精力上要量力而行。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能全由教育本身来承担。教育公平也不仅仅是高校招生考试这一项,高校入学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是教育改革的瓶颈之一,对此,全社会要给予充分重视与认真思考。这项改革需要公众负责任地参与,也需要客观公正的舆论环境。(作者:陈宝泉)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