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途径都可读大学
高校自主招生人数或达1/3
历时一年半、数十次易稿,关系中国教育未来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2月28日终于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稿有哪些条文值得关注和期待?还有哪些内容需要完善?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石彦伦大胆预测:今后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可能达到高校当年招生比例的三分之一。
钱学森曾问: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人才。专家表示,纲要中提出要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入手,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以一次考试作为评价人才素质的唯一标准,很好地回答了钱学森的大师之问。
2020年有高校学历的
将达1.95亿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658 4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0.9 75.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4.0 9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772 16500
巩固率(%) 90 95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4624 4700
毛入学率(%) 79.2 9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179 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1280 148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2979 3550
在校生(万人) 2826 3300
其中: 研究生(万人) 140 200
毛入学率(%) 24.2 40.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6600 35000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年 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
的人口数(万人) 9830 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
受教育年限(年) 9.5 11.2
高考
案例:一考定终身催生复读军
李冰(化名)是今年高考的复读生,虽然他也不想花一年的时间重复复习高中的内容,但是去年高考的不顺让他无法甘心。原本他的模拟考试成绩都在600分左右,雄心壮志希望能考上重点大学。可是不巧因为心理紧张等原因,考试前一天发起了低烧,直接影响了高考两天的发挥,成绩下来才刚刚到了一本线。“我真是羡慕美国一年7次高考,如果高校录取能看看我以前考试的成绩该有多好,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高考建立五种招生录取方式
高考历来是全民最关心的考试,高考的指挥棒影响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资源分配等种种问题。这次的规划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而高考改革更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纲要立志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自主招生可能占1/3”
【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解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这次纲要对考试改革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多样。多元体现在录取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其他学校、高专高职的录取方式会有差别,根据学校的实情和需要决定考试,体现高校在招生上的自主权。
纲要中指出,多元可以分为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五种。“其实有的地方已经尝试在做其中的几种,但是整合起来作为整体的措施是第一次。”这五种录取方式都不是唯分数论,他说,所谓的择优在选拔考试的基础上也包括综合素质、学业水平考试的因素,而推荐和破格是给予有特殊才华考生一条脱颖而出的途径。“现在全面依靠分数线的局面会改变。”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石彦伦则认为,可以肯定未来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可能达到高校当年招生比例的三分之一。
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
【政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解读】 张力解释,这种探索是指不用每个科目都必须高考统考,“比如英语进行水平考试,平时考了,高考就算成绩。”他认为这样的科目可以学习托福、雅思等考试方式,推行标准化的社会化考试,考生可以一年考多次,选择一次成绩,这样就可以分解学生的高考压力。
专科高职考试各省组织
【政策】“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
【解读】张力说,目前高考是一份统一试卷,进行相同的考试。具体来说,实现国家组织本科阶段的考试,而把专科高职的考试下放到各省组织。在高职高专上,省级将有更多的权利,不仅组织入学考试,今后高职类学校设置的权利也将下放到省。
现在有16个省自主举行本科考试,但今后的方向是本科更趋向全国统一考试,有自主权的有可能调整。
择校
案例1:高价买学区房
北京的胡先生有个女儿即将在今年秋天入学读小学,他千方百计去买一套学区房,上世纪70年代的房子,40多平米左右,房价却高达150多万。为了支付高昂的买房费用,夫妻俩只能卖掉了原本在望京地区一套80多平米的新房,租房居住。
案例2:花34万培养特长生
去年,林女士的女儿终于如愿升入了北京市人大附中初中部,她算了下孩子6年来读的各种数学、音乐等培训班的费用,高达34万。“在我印象中,这6年来,每个周末我都在陪着孩子赶各种培训班。”
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
“进不来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句来自电视剧的台词,表现了现阶段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声,同时也折射出了择校家庭的现实心态。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包括区域间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等一系列的政策,期望用推进教育均衡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校级差距将减小
【政策】“切实缩小校级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解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纲要素质教育课题调研组组长顾明远表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无疑是解决择校问题最重要的办法。
张力解释,所谓教育均衡,从长远看要实现的是区域间的均衡,从近期看,十年的时间目标是做到县区域均衡。
中央教科所所长、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袁振国分析,解决择校问题是特别指义务教育阶段。首先最主要是把普通学校都建好,减少学校之间的差异。其次要促进教师流动。
高中指标到校
【政策】“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解读】“择校压力也反应了考试压力。”顾明远表示,改变中考唯分数论的局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科学评价一个学生。另外,要积极探索“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政策,通过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在任何初中上学的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努力升入示范性高中。
辽宁盘锦市将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100%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并实行“阳光分班”,从办学条件、教师配备、学生入学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创造了20多年从未收过择校费的奇迹。目前,该办法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贯彻实施。
取消“重点校、班”
【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解读】顾明远表示虽然纲要里明确表示要取消“重点班”、“重点校”。“但是由于长期的观念,老百姓心中对好学校的认定,不是一个命令就能取消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弱化名校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
禁止竞赛与升学挂钩
【政策】“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解读】禁止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去年热议的“奥数风波”就是典型的学科竞赛与小升初挂钩的现象。张力解释,这一条并不是因为“奥数风波”才写上纲要,而是很早就有这样的规定,是政策的重申,这也说明落实的困难之大。
减负
不下升学指标
监测课业负担
【政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提出减负政府要负责。山东发文要求周六、周日不能补课,成都也下了一系列的文件。他同时认为,下文还需要监管配合。否则就只会出现“明减暗增”的局面。
政府首先要加快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加强学生平时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中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程度和各方面表现,然后作为招生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招生考试的一次性选拔;其次扩大社会就业门路。除了考试升学外,要让落榜者另有择业的途径,以减轻升学就业压力。另外再次加强检查监督,建立长效减负监督机制。其中,这次提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是一个创新点。
【政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解读】用课程改革推动减负。课程设置和学生负担有直接关系。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包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掉繁难偏旧的内容、减少课程门类、增加活动类课程等。但是由于先进的课程理念尚未很好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未能及时跟上,有的学科新旧课程不是替换而是叠加,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开足开齐。总体上要合并学科,降低难度,进一步增强课程弹性。
综合新华社、《京华时报》等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