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点辣评:创建一流大学不能仅靠钱来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0日 11:33   京华时报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近日表示:“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而他给出的“药方”——“一流大学是用钱堆出来的”,让人不能苟同。

  近几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被一些高校叫得天响。一些高校借着“创建”的名头,在大建高楼大厦、合并扩张、改名升级上大下工夫,可为什么没有成为“一流大学”呢?

  当前,与硬环境相比,中国高校更缺的是“软环境”。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和学术,而不在高楼。连许校长都感叹:中国大学的软环境建设,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很远”。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拿钱去堆”,都被高校用于建“硬环境”而非“软环境”,与“一流大学”又有何关系?

  高校的“软环境”到底是什么?高校的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解放教育生产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绝非统一的、计划性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所能满足的。政府职能部门对高等教育的集权式管理要变为分权管理,直接管理要变为间接管理,控制式管理要改变为方针政策性指导、协调和服务。比如,政府职能部门直接介入校长的产生过程,规定校长、副校长的年龄限制,往往造成重过程而轻督察、重形式而轻能力。在教育行政机构设置上,仍存在对高校干预过度、审批过多现象,从而引发了高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助长了行政官员的腐败之风。

  其次,高校要以创新为核心,建立教学和学术评价体系。当前,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普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另一些则有急功近利的味道,片面追求“就业率”,而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在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上,过于看理论文数量而不重质量。由于生产和科研系统脱节,以及不尽合理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状况至今未能根本改观。

  再次,高校要以人为本,培育大学精神。回顾历史,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竺可桢之于浙大,并不在于这些校长事事比人强,而在于他们信奉并身体力行“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的大学精神。在商业社会,大学有“传递知识”的功能,同时不能忽视“保持文化传统”和“培养学术精神”的功能。尤其是后者,它给予了大学从学理和思想上关注、思考、讨论和批判社会的权利。舍弃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想,让度了学术批判精神,转移了培塑新人的志向,进而让大学沦为权力机关或工商组织,让校园成为权势者和商人的乐园……这样的大学,还能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和专家吗?

  没有“一流大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创建“一流大学”的药方开错了,在“发展速度”“办学规模”“发论文数量”等所谓的“成绩”之外,一旦南辕北辙的故事在高校上演,到头来,恐怕连找到一所真正的“大学”都将成为奢望。☆黄冠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