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海淀区2010届高三二模试题分析(语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6日 15:55   北京新干线学校

  海淀区高三年级每年四次大考,即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第二学期一模、二模考试,有不少学生和家长问道:哪一次考试最重要。其实,四次大考都很重要,它们之间是互补、提高的关系,从命题的功能方面,各有侧重。激励和促进功能贯穿始终,期中、期末侧重于诊断与调研,一模、二模侧重于预测与评估。就二模考试而言,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根据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合并、析取,研究生成10年高考在方向、形式、难度等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估计,作出预测。 通过本次检测,能对本学科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现状给出较为定量的分析、评价;为进一步科学备考提供依据,为学生报名提供参考。

  我做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时,取名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因为2010年,是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当时是对高考题的结构形式处于寻觅和探索阶段;我给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取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这次考试时,2010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已经出台,命题专家们在对《说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悬想和追求阶段。到了一模考试命题时,专家们根据相关信息,基本把握了高考命题的方向,所以,我给它取名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上午,高三最后一次大型模拟考试又拉开了帷幕,就二模在全年中的位置而言,重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均有提升和提高,给学生以激励和促进,让考生们领略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胜境”,因此,给这次试卷点评取名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命题人的智慧,对本次考试谈一些看法,以期对二模以后高考前冲刺阶段的复习提一些建议。

  对海淀区二模考试题总体评价是:激励促进,覆盖强化,预测提升

  试题要能在正确引导高考复习的方向的基础上,把握好难度和区分度,让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校的教学情况。便于学校针对试题,发现学生知识漏洞,能力缺陷,策略不足,便于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找准提升空间。

  那么,语文新高考的要求是什么呢?   新高考是对学生在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形成能力的考查;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新高考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鉴赏审美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从中不难看出:师生共同参与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应用能力、鉴赏审美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就这套题而言,它集中体现了新课改的命题精神,有着很好的认识作用和导向作用。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能力的考查入手,分析这套试题。

  一、  语文应用能力

  这一能力的考题,与老高考没有大的区别,语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或熟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别和文学常识的考点与原来应该是完全相同的,第1小题对语音和字形的综合考查很有代表性,虽然每个错误项都有两个错误项,试题难度降低,四组十六个词语均是常见易错的,如重点考查了音同误写、形近误写,声母误读、韵母误读、声调误读。第2小题考查了三组词语的理解及运用(A。冷静 取消 曲解 B. 冷静 取缔 误解 C。冷峻 取消 误解 D。冷峻 取缔 曲解)。冷静:平心静气、毫无偏见地分析道理不感情用事 ,冷峻:冷酷严峻;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取消:使原有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 ;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误解:理解得不正确或是不正确的理解。这道题训练考生的语境意识(精细辨析)、答题技巧、思维习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解题方法是依靠语境,留同析异,大量造句,辨明差别。第3小题考查的是成语或者俗语的正确使用:A。望尘莫及:远望前面车马飞扬的尘土而追赶不上。亦比喻远远落后。 B。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C。拭目以待:擦亮眼眼看着。形容对事情发展密切关注 。D。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 答案B。加强语境意识。

  第4小题考查病句,选择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答案A..。这类题要牢记《说明》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最好要记住一些典型病例。第5小题文学常识,对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别林斯基曾经把艺术典型称为“熟识的陌生人”,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概括。奥赛罗、唐吉诃德、葛朗台、保尔·柯察金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中的许多艺术典型,都是“熟识的陌生人”,是独特的“这一个”。

  A。奥赛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的主人公。

  B。唐吉诃德:德国作家塞万提斯的“戏拟骑士小说”《唐吉诃德》的主人公。

  C。《三国演义》: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D。《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答案B。引导考生对重要的文学常识加强记忆。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的考题中,这个位置则是考查语意的连贯,必须分析出句间的逻辑性。纵向比较,突出了几次大考的“互补”作用。

  以上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定位:重基础、重落实、重积累、重运用。

  二 鉴赏审美能力的考查

  这是本套试题的主体部分,是重点、难点,更是亮点。包括古诗文的阅读和现代文的阅读。第二大题6-9题是文言文的阅读,所选文本是正宗史传《后汉书·班固传》与课本上所学的《张衡传》类似。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考查都非常规范。第9题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考查了学生的筛选、整合、比较、分析的能力。第10小题,考查文言断句。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 于 御 也 /齐 辑 乎 辔 衔 之 际/ 而 急 缓 乎 唇 吻 之 和 /正 度 乎 胸 臆 之 中 /而 执 节 乎 掌 握 之 间/ 内 得 于 中 心/ 而 外 合 于 马 志/ 是 故 /能 进 退 履 绳 ∥而 旋 曲 中 规 矩/ 取 道 致 远∥ 而 气 力 有余 /诚 得 其 术 也。 附参考译文:从前你走路,得力于脚,而受着心的支配。把这个道理运用到驾车上,就是用缰绳和嚼口协调驾车的马,用吆喝的声调调整马的进退徐疾,胸中有一定的尺度,手里掌握着适当的节奏。在内得之于自己的心意,在外能与马的意愿相契合,这样,就能进退合乎标准,使车马旋转拐弯合乎规矩,跑了很远的路还气力绰绰有余,便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

  1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8分)     

  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②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③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⑤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⑥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⑧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共8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①夙兴夜寐           ②适莽苍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免费体验高考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考 试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