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进清华:建设高水平本科专业(3)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 20:45   新浪教育 官方微博

  2、文理学科特色建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闻学专业是清华大学新建本科专业。1985年在中文系创办了科技编辑专业。1998年人文学院成立传播系,2001年设新闻学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2002年成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新闻学本科专业。学院聘请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为院长。该专业努力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为核心建设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体系,确立“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学院面向全球传播学科的发展加强相关课程建设,重点建设的《初级新闻采写》、《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以及涵盖英语新闻、美国媒体文化和英国媒体文化等内容的系列专业阶梯英语课程,得到业界的认可。一批在业界很有造诣的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实和促进课程建设,出版了一批优秀教材。如《当代新闻学原理(修订版)》、《新闻学核心》、《转型中的新闻学》、《全球新闻传播史》和《中国新闻社会史》等,在同类著作中处于领先水平,在教育界和新闻界受到好评。其中《全球新闻传播史》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同时学院发挥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与媒体合作密切的优势,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和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全体学生第七学期参加3个月的专业实习,还为低年级学生创造了生动、有效的“新闻大篷车”实践形式,受到学生欢迎。专业主干课《新闻采访与写作》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在全国评估中位列第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强调艺术为社会服务,崇尚艺术与科学结合,在教学与研究、创作与服务等方面优势突出、成果丰硕。学院遵循“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定位,一年级按造型艺术、艺术设计和艺术史论三大类培养,二年级进入专业学习,适度增加选修课比重,拓宽知识面,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同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清华大学艺术设计与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学一级学科2009年全国排名第一。连续三次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60所最佳设计院校之一。

  人文社科复建、新办专业突出“大文科、宽口径”的培养特色。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增设的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国际政治4个本科专业和原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专业,按“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两大类招生,实行大类培养,前3学期加强基础,第四学期开始分流,选学主修专业,同时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实施体现多学科通识、学科交叉、专业训练三者结合的培养设计,以达到培养文科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抓住名师授课、社会实践、综合论文训练、新生导师制等重要环节,以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法学院以一流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视野享誉全国。在办学中秉承“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法律以明理为己任”的理念,实施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参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清华法学院已成为名列前茅的国内著名法学院之一,也是国际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交流中心。

  物理系1982年复建后,经过凝练,提出了培养目标,在清华大学多学科群的环境下,培养物理学领域和具有扎实物理基础、较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其它领域的一流人才。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方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因材施教,学研相长。该系八名院士、十名杰出青年和长江特聘教授,无一例外都给本科生开课,同时系内著名教师都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数学、物理基础,重视实验教学,开设专题研究课(Seminar)。在专题研究课中,聘请校内外老师,因材施教,指导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0~2006年度,本科生在物理系参与科研工作发表的SCI收录论文超过百篇;2005届本科生张剑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发表了她本科阶段研究成果。物理系是“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2004年都被评为优秀,是全国唯一有两个基地的物理学系。“实验物理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精品课2门、教育部理科基地优秀名牌课4门。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一名。物理学已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国排名名列前茅。

  同样,数学、生物、化学等系复建后,都以自己的特色,高水平跨越式发展。数学系是“国家工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理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系是“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国排名第二。化学系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3、变革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变革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自1977年恢复招生,制定了教学计划后,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全校已五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进入新世纪后修订的方案,全面落实“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重新整合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力推进按学科大类培养;将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作为措施之一,在条件成熟的院系,实施以大类招生和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2年开始经济管理学院试点按学院招生,学生前两年为全院基础平台课,第三年起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4个专业培养。2003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2004年机械工程学院均开始实施大类培养方案,绝大部分系实现了按系招生。同时,为使部分学生能按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学习,学校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新生入学后根据条件可以申请转入一些专业的实验班等。自2002年春季开始,学生在一、二年级末可以自主申请转系,实行院系考核,有序转系,每年有一、二百人实现转系。为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对有能力和兴趣的优秀学生,可以选修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实现理科-工科、理工-人文、经管等学科大类之间攻读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经济学、艺术设计、法学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受到学生的欢迎。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在清华大学本科就读期间,以优秀的成绩同时取得了生物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这些搞活教学、优化培养的措施,都是面向全体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学校鼓励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或在原有专业中设立交叉学科专业方向,建设一批理工、工程与管理、工程与艺术等形式多样的交叉专业或方向,促进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如工程管理专业体现了工程与管理的结合,被产业界普遍认同;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是机械设计与艺术设计等专业交叉形成的汽车工程新兴专业方向。

  为进一步实施因材施教,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清华大学在不断地深入思考。1993年,清华大学在电类四个系,集中了最优秀的学生试办基础实验班。校系共同组织,选派优秀教师按大类组织教学,加强数理和外语基础,加强实验能力,两年后分流回系,共举办了三届。这是文革后的第一次探索。为培养新世纪能够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后备人才,1998年物理系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始举办“基础科学班”。这是跨系跨学科的教学试验计划。2004年后将此模式扩大到数学系和信息学院的一部分,更名“数理基础科学班”,对外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统一招生,依托理学院,建设跨院系的数理大类平台,同时强化数学和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既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有现代物理的形象思维和实验技能。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规模控制,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分流方向。2003年开始,理学院由化学系和生物系合作举办跨学科的“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设置“四大化学”、“四大生物”基础课程,以及化学和生物学的经典实验。这些实验班都设置了多个学期的“科学研究训练”必修环节,通过多次选择机会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方向。2009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开始举办“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实验班”,基础阶段后可分流医学或药学方向。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举办“中外文化综合班”及“文科试验班”的基础上,2005年开始按“人文科学试验班”和“社会科学试验班”两大类招生,基础阶段后可分别分流到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和社会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专业方向。

  2006年,由国际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领衔、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设立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旨在培养在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有兴趣和潜质的优秀学生,探索在国内培养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人才模式。该班以注重基础科学训练、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环节为特色,加强计算机理论教育;聘请国际知名公司的研究人员来校授课,使学生接受最先进的工程教育;强化创新训练和实践教育,第4学年学生到微软等国际知名公司进行一年的研究实习和论文训练;强调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沟通,培养具有创造力的计算机人才。

  实现因材施教,如何“为通才拓宽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清华大学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认识到必须努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把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重中之重。学校在2009年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若干意见》。作为措施之一,学校在已有各类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载体,发挥国内外资源优势,由著名教授领衔,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构筑人才培养特区。目前已有数学班(首席教授邱成桐)、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计算机班(首席教授姚期智)和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进入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化学班(首席教授张希)和生命科学班(首席教授施一公)也即将进入。其选择学生的标准是“有兴趣、有天赋、肯投入”,选择教师的标准是“有热情、有水平、肯投入”。这一计划是清华大学实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合和提升,其举办的目标是,为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子创造环境,同时以他们的示范和引领,带动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带动各学科、各院系不同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开始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将与之有机衔接,为培养各类优秀卓越人才努力探索前行。

  (陈刚  郭庭华  编写)

  【案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简称电机系)创建于1932年,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工科系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电机系针对日益突出的专业面过窄的问题,于1989年在全国率先将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机三个专业合并为宽口径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现了一个系办一个专业。

  这一专业的合并并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长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探索过程,其目标是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这个过程一直延续了20年,至今仍在继续。首先,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得到大大的拓展。不但像电工基础、电子学、电机学这些传统的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得到更新,课时有所压缩,而且像计算机系列课、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等信息科学的基础课程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已规定为本专业必修课程,网络和通信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现代电磁测量等也列入了选修课程。其次,专业课的课程设置经历了从“拼盘”到“重组”的改革过程。“拼盘”是指原来三个专业中每个专业出若干门专业课,组成合并后的专业课;而“重组”,就是打破原来专业课的框框,按照新的内容体系组织新的课程。逐步形成了“牢基础、重特色”的课程设置理念,构筑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信息与能源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

  以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的改革为例,多年来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主要由四门理论课(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暂态分析、继电保护和稳定性)和一门实验课(电力系统实验)组成,是本科生进入电力系统专业科学殿堂的主要向导和桥梁。随着电力系统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原有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工程教育发展潮流。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必修的理论课程偏多,内容重叠且缺乏系统性,课内学时达120学时,学生负担过重;(2)教学内容处于90年代初水平,没有充分体现近十年来本学科的最新进展;(3)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没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兴趣不高。从2001年开始,为了适应“宽口径、重实践、研究型”现代工程教育模式,课组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对电力系统专业课实施了大刀阔斧的优化重组。采取了“提取公因子、突出主干”等措施,使课时精简且更体系化,将传统的电力系统稳态、故障、保护和稳定等共计120学时的4门理论课融合成一门48学时的电力系统分析新课。重点补充了近十年来本专业的前沿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新内容,并以“课堂花絮”新形式介绍专业典故、电力灾变、最新进展等,且内容不断翻新,让学生活生生感受到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强化专业教育,提高专业兴趣,教学内容体现“少精宽新”。

  第二、系统地提出并实践了电力系统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电力系统分析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中大部分是成熟知识点,工程经验性较强,“如何提高传统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的研究性”是个富有挑战性的共性课题。针对这一难点问题,课组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开拓和创新,系统地提出并实践了富有特色的电力系统专业课的研究型授课方法,包括:历史追溯法、类比法、故意出错法等。以历史追溯法为例,在授课中让学生“回到过去”,与先辈们一起,沿着历史轨迹,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熏陶科研素养,激发自主探索兴趣。

  第三、建成了为教学服务的国际上第一套电力系统动模数字化实验平台。课组将曾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研成果成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在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为教学服务的国际上第一套电力系统动模数字化实验平台,实现了动模从稳态到暂态的全数字化、可视化和自动化,实验能力和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电机系绝大多数本科生直接受益,而且还在全国十余所高校推广应用,人才培养效益显著,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电机系本科专业的改革和建设获得了校内外的好评。1997年,电机系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电工学科高层次人才”的优异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同年,电机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含:《电力系统分析》(2006年)、《电路原理》(2007年)、《高电压工程》(2007年)、《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2008年)。2008年“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并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1年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以全国第一的排名评为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3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获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在2003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不仅整体水平获得全国第一,并在学术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术声誉所有四个单项中均名列全国第一。2007年又以满分100分的成绩蝉联一级学科评估全国第一。在2010年9月,来自美、日、英、澳等国及香港著名高校的电气电子专家对清华大学电机系进行的国际学科评估中指出,电机系大多数课题组具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