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名学生调查发现,时下,一流大学的生源越来越集中,在很多省份,北大、清华一半的招生名额被当地几所高中占据,这些包揽大多数一流大学入学资格的高中被称为“超级中学”。以陕西为例,2008至2010年间,当地两所“超级中学”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52.6%、62.1%和62.2%。放眼全国,尽管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但“超级中学”的崛起无可争辩。(《中国青年报》6月16日)
在“超级中学”里,既有名师指点,有同学砥砺,有资源共享,更有充分的信息、良好的氛围、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说,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令人艳羡的整体环境,是通向一流大学的顺畅渠道。然而,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中学”,在垄断了一流大学的同时,也势必对那些普通中学形成挤压,使得那些中学的学生进入一流大学的希望愈加渺茫。
“超级中学”在一个省也就那么几所,几所“超级中学”就要包揽一流大学的入学指标,这对于当地众多普通中学而言,显失公平。这些“巨无霸”的存在,并不仅仅单纯通过高考(微博)分数的高下,来争夺一流大学的入学名额。除了分数外,还有人为因素的操弄。这些年来的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使高校选拔趋于多元化,却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集中。调查报告指出,由于中学声誉和往届生源质量等因素,高校的推荐名额往往由“超级中学”瓜分。还以陕西为例,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都被西安的“五大名校”瓜分。
在这样的格局下,普通中学既不能在分数上与“超级中学”竞争,更难以获得原本用于“兼顾公平”的推荐名额,在这些中学就读的学生,基本上无缘一流大学。即便偶有破空之举,也属于小概率事件,需要经过炼狱般的折磨。
“超级中学”的形成多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举凡时下各省的“超级中学”,往往都是由当地的“重点中学”、“省级示范中学”脱胎而来。多年以来,在教育经费的保障、教师队伍的建设乃至生源的选拔上,这些“超级中学”都具有绝对的优先权。而其他如城市里的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等,其所获得的支持,完全无法与“超级中学”抗衡。以生源为例,往往是“超级中学”先挑,然后一茬一茬筛选,到了最底层的农村中学,也就不会有什么选择余地了。办学的起点既已不公平,兼以过程中存在种种分配不公,则只能导致结果的不公平。
“超级中学”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固化利益格局的冲动,而社会公众必然会争先恐后地挤进“超级中学”,可“超级中学”的膨胀速度终归赶不上社会需求,于是,种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也就应运而生。被“超级中学”挤出来的农民子弟,以及拿不起高额赞助费的城市贫民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基本上也就很少了。
又是一年高考季,当此之时,普天下的家长和学生都在渴望着一扇向他们敞开的大门,经由这扇大门,一个个有梦想、有激情的青年或可觅得一个向上的空间,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扇门就是教育,就是相对公平的教育。没有了公平,教育也就不可能圆“中国梦”,更不可能担负起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历史使命。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