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微博)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关系着考生的切身利益,哪怕是点滴的小事都可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因而,对所有可能影响结果公平公正的因素,有关方面都应当拿出积极稳妥周全的应对之策来。
无论是刚参加完高考的人,还是从高考走过来的人,大多把考卷的判分看作相当神圣的事情。因为它决定着考生的命运,儿戏不得,大意不得。判卷的笔有千钧重,稍一疏忽,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就可能从此改变,唯以一丝不苟、万分精神处之,方能对考生以公平与公正。
然而,陕西涂抹了人们对高考的如是感觉,把这样一件关系考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情搞得有点“雷”,西安外国语大学的240名本科生参加评卷。“雷”事更有“雷”人处,此前陕西省招办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提问的“辟谣”:“本科生阅卷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谁敢干这种事情?”这么言之凿凿,结果自己反被证伪,不知这位新闻发言人作何感想。若不为此“雷”语及时修正道歉,只怕“新闻发言人”这个新生事物的公信力又陷入成色不足的困境。
我们善良地希望,此等“雷”事“雷”语只属个别,不会多出,亦不可再出。陕西方面也已叫停此事,不仅对已阅考卷全部重阅,还将处理责任人。但是,人们对高考的此等“雷”感,未必会就此全消。年年都有关于高考阅卷的新闻,比如,一些参加高考作文判分的老师感慨,不敢轻易给打满分或打零分,怕被引起争议,为了保险只好求“中庸”。还有一些人说,阅卷任务非常重,判一篇作文的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这么短的时间内,能给出公平公正的分数?尽管据说有两人同时背靠背的阅卷制度,判分相差过大会被重判,但终究令人不能给予充分的信任。
诚然,为了给判卷以公平公正,不因人为因素而失误,判卷大多已经实现机器化,也应当尽可能地实现这种机器化。但机器终究是不能替代人,类似于作文这种需要进行思想交流判断考查的考题,只有人才能完成。那么,如何遴选优秀的阅卷人便成为决定判卷公平公正的关键。
现在的问题是,再优秀的阅卷人也是人,只有具备相应水平,给予充分的阅卷时间,才可能对有关考题进行充分的权衡考量再给出准确的分数。既然教育部和省招办有关于高考“严禁选聘本科生参加评卷”的规定,诸如把本科生找来判卷为何还能存在?难道高校教师不够用么?
高考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关系着考生的切身利益,哪怕是点滴的小事都可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因而,对所有可能影响结果公平公正的因素,有关方面都应当拿出积极稳妥周全的应对之策来。如此方能让家长放心,不负众之所望。相关报道见今天A20版本报特约评论员乔子鲲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