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加分究竟是谁的“马甲” 别成权力优惠券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1日 10:40   人民网-江南时报

  一位高三学生在网络论坛上留言说:“借我借我一件‘马甲’吧!”引起许多同考人的共鸣。他所说的“马甲”指的就是高考(微博)加分。获得加分资格的同学可以在自己成绩的基础上加上10分或者20分去“够”分数线。而没有获得加分的同学只能靠自己的“裸分”来比拼,这些同学戏称自己是“无衣派”,而有加分的同学是穿着“马甲”的“锦衣派”。

  据记者了解,目前通行的加分形式分为三档,加20分、加10分以及优先录取。除了少数民族考生、华侨归侨子女等教育部规定的14个加分项目外。各地不同形式的加分规定有近两百种,而这也成为公众对于公平焦虑的“重灾区”,比如之前媒体曾经报道过的,浙江某中学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有背景”;北京市曾经把无法监控制作过程的车模比赛作为加分项目……

  高考加分政策演变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之前实行“优先录取”政策,其后则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1950年,教育部规定,高校招生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20分这条线最早出现在195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招生录取、分配办法》,规定优先录取的分数控制幅度为“总分少20分左右”。

  1978年以后,不再对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进行照顾,而是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

  虽然许多公众认为应该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但是就连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高考加分政策符合教育的本义,无论是照顾来自特殊群体的考生,还是照顾有特殊专长的考生。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对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的考生,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是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

  社会呼吁取消加分

  一个素质教育的调节手段何以在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变成“过街老鼠”?一位中学校长说:“有的加分项目确实比较难以界定,给钻营者留下了空间,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去堵漏。”

  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以及广大考生对高考公平的呼唤,全国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有了许多调整。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制定调整高考加分项目方案,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许多比赛获奖的学生,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加分,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今年,云南省、重庆市取消了奥赛加分;安徽省除了和教育部的加分政策保持一致外,不出台自己额外的加分政策;山东省从去年就全部取消了省内出台的加分等照顾性招生政策……

  高校:承认加分,看重裸分

  网友“蚂蚁盼盼”发帖说:“高考加分对考试不公平,不应该设立。其他表现好,是你的专长,可按特长录用,这样各个学校都有优秀学生,学生的压力也小些。”

  这个说法与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做法不谋而合。香港高校招生只看裸分,广大有各种“证书”的考生家长也自然接受这一点。

  香港城市大学由教育部批准列入国家重点高校名单,并通过提前批次招收内地本科生。该校招生负责人介绍,如果提档时,发现有的考生总分中有加分,“会剔除加分,重新排名决定录取,甚至可能追加提档考生人数。”

  实际上,考查学生更加看重裸分,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并无区别。“高考投档时认加分,专业录取时按原始分录取专业,是我们学校一贯的做法。”西安交大招办主任郑庆华说,这也是许多内地高校相同的做法,一方面在投档时认可加分,让加分的考生真正享受高考录取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在专业录取时不认加分,是为了更加真实、更加公平地选拔到最优秀的学生。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