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1977年浙江省高考状元成为风险投资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1日 13:42   杭州日报
宋安澜宋安澜
1978年夏,宋安澜在清华大学1978年夏,宋安澜在清华大学

  6月6日傍晚,在京杭大运河旁的“共合庄”,50岁的宋安澜手举冰锤,击碎了密封着共合网LOGO和网址的一块坚冰,寓意共合网“破冰起航”的这个仪式,也标志着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杭州又一项目的启动。  在现场的人,都叫宋安澜宋博士,此时,他的身份是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却鲜有人知道,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微博)后,以往届生资格参加高考,并获得了浙江省总分第一的“状元”。

  在场的媒体把目光投向宋安澜,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软银为什么选择共合网?而我们的问题却让宋安澜回到了30年前。

  凭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跨进大学校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时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宋安澜1975年毕业于杭州市清河中学,那时他18岁。

  读高中时,宋安澜门门功课都很优秀,但高中毕业后,他的出路只有到农村去“上山下乡”。1976年初,宋安澜下放到当时的萧山县衙前公社交通大队。

  回想起30年前,宋安澜觉得,那时他真的不知道将来会怎样。“文革”十年大学都不招生了,70年代初才开始恢复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当时,想凭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跨进大学校门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宋安澜从未放弃过学习。去萧山插队,他带的行李很简单:一套书。“那是一套青年自学丛书,我那两把刷子就是那里面学来的。”宋安澜说这话时,笑了起来。

  在交通大队,从未做过农活的宋安澜学会了耘田、插秧和割稻谷。每逢双抢农忙时,他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回到大队给他们盖的知青宿舍。“那时真是太苦了!”

  即便这样,宋安澜还是坚持每晚看青年自学丛书,做上面的习题。

  这一呆,就是两年。

  他设计了一个厢式太阳能灶

  妹妹记忆里的哥哥

  宋安澜的妹妹宋蔚,比宋安澜小一岁。“我们的生日是2月的同一天。”见到宋蔚,说起哥哥,她一脸敬佩。

  在宋蔚眼里,哥哥宋安澜从小就很聪明,动手能力特别强。“那时,他在萧山劳动,我去看他,他设计了一个厢式太阳能灶,用一个铁皮盒子做的,他说,去劳动,就把米饭蒸上,再蒸一个鸡蛋,回来饭菜就熟了。”

  宋蔚1977年7月高中毕业,她以应届生资格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她记得,毕业后,由于哥哥已经下放参加劳动,按照当时的规定,她可以留在杭州。在1977年10月中下旬的时候,宋蔚听到了可以高考的消息。

  “那年报考的人真多啊!我还记得我们在11月25日初考,初考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12月份的高考。”宋蔚取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尽管她非常喜欢文科,但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宋蔚还是选择报考了理工科。

  他是这么写的:“路,有各种各样的路……”

  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路”

  在采访宋安澜、宋蔚时,他们多次说起了自己的父母。

  这是一个平和幸福的家庭,一家人都热爱学习。

  他们的父亲宋崇濂当时是杭州市棉纺局的一名干部。宋安澜觉得父亲一直给他很大的激励,宋崇濂小学毕业后,因为日本侵略中国,13岁就中断了学业去做学徒,完全是靠自学和夜校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高级会计师。宋安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977年冬季,宋安澜在衙前公社报名参加了高考。

  宋安澜清楚地记得一共考了4门,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化学一张试卷),总分为400分。数学、物理、化学各有一道选做题,不算分,英语不算考试的要求科目。

  “试卷相当难。数学的选做题是微积分,物理化学的选做题都是大学里才学的内容。数学的附加题,我没有做出来,物理、化学的附加题,我都做了。”

  宋安澜说,1973年左右,邓小平复出抓教育,他的成绩得益于清河中学扎实的初、高中教育。

  宋安澜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外语教师潘贤仁、数学老师陈庆贤30多年后依然记得宋安澜。陈庆贤说:“这绝对是一个好学生,人品好,相当平易近人。各科成绩都很好。”他还记得宋安澜写得一手好字,作业本子永远都是那么清爽。

  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路”,宋安澜记得前几句他是这么写的:“路,有各种各样的路。有人喜欢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有人喜欢在柏油马路上踱步……”而宋蔚写的是“我走上了高考的路”。

  路,从此,他们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转折。

  “我跑了三四里路赶到衙前公社,给家里打电话。”

  兄妹俩都考上了大学

  宋安澜得知自己考上大学的消息,来自一位前去采访他的记者。

  当年考完后,宋安澜感觉并不好。

  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第一志愿填写了浙江大学、第二志愿杭州大学、第三志愿是上海交通大学,在第四志愿,宋安澜选择了任何学校。他觉得只要可以学到知识,什么学校都可以。

  那天是几月几号,宋安澜已经记不清了,他还在交通大队参加劳动。一位报社的记者找到了他,大声告诉他:“宋安澜,你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当年,清华大学在浙江仅录取了2名学生。30年后,说起这些,宋安澜一直平静的面容有了些许激动。“当时我说,不可能吧!后来,我跑了三四里路赶到衙前公社,给家里打电话,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不过当时他们都已经知道了。”

  在宋安澜父亲宋崇濂写的自传里,完整地记录了1978年3月16日《浙江日报》对宋安澜考上大学的报道,题目是“发扬‘攻书莫为难’的精神,挤时间刻苦自学”。文中写道:在萧山县衙前公社交通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宋安澜正挑着一担担沉甸甸的河泥,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这个下乡两年的知识青年,在学校里是一个德才兼优的学生,历年都被评为三好。来到农村后,他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劳动归来,坐在炉灶边,一边加柴烧饭,一边看书……去年以来,他挤时间学完了高等数学微积分第一册《不定积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宋蔚回忆说,“我爸爸知道这个消息时,棉纺局正在开会,整个会场的人都拍手祝贺。我爸爸感到特别骄傲。”

  不久,宋蔚也得到了被浙江丝绸工学院录取的消息。宋蔚说,那时他们家住在城仁里一个老式弄堂里,邻居们都赶来道喜,她妈妈买了好多糖分给大家。

  1160万考生录取了40.1万多名,录取比例29∶1

  人生的路从此不同

  从1966年中国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到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

  1977年冬天的高考,吸引了570万考生。1978年夏天,又有590万考生参加考试。10年的时间,整整耽误了一代人。冬夏两季,共录取了40.1万多名大学生,这是1160万参考人数的1/29。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也是参加考试人数创纪录的一年。

  宋安澜兄妹成为其中的幸运儿。

  1978年2月宋安澜离开杭州去北京,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一直到打完行李,都不太敢相信,像梦一样。”宋安澜说。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77级宋安澜所在的班级里,有男生29人,女生7人。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已经31岁了。“6月2日,我们用SKYPE(网络电话)开了一个网上庆祝会。给当时我们班年龄最大的同学过生日,今年他60岁了。”

  在宋安澜的记忆里,他们那一届学生大多从工厂、农村、部队考上大学,每一个人都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非常非常用功。那时在清华的阶梯教室,吃完早饭我们就去占位置,一般学习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宿舍。”

  宋安澜在清华大学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1987年底他去了美国做博士后。1991年到1995年,宋安澜任美国康涅迪格大学电机系助理教授,从事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科研教学,他主持的项目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财富500强企业资助。

  一个技术型人才,现在成了风险投资专家

  杭州是我的福地

  “我是很感激邓小平的。高考,对于我个人说来,真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对国家说来,那时的高考对于现在的发展,我个人感觉,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基础,现在很多业界的顶梁柱,都是那时培养出来的。这一代人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忆这30年,宋安澜很感慨。

  宋安澜在读博士时选择了经管专业。他觉得1995年,投身在美国新泽西的UT斯达康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他是美国UT斯达康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从1995年到1999年,宋安澜担任UT斯达康的信息技术总监,从那时起,他和杭州的联系就紧密起来。“我们帮杭州电信做800系统,做智能网络。”

  2000年UT斯达康成功上市,宋安澜来到软银。

  宋蔚说:“我爸爸一直觉得哥哥是学者型、技术型人才,在我们眼里,他只会做技术,不会做商业经营。”

  而现在宋安澜是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他成为一个成功的风险投资家。

  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软银在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机构。目前,宋安澜等三个合伙人管理的基金包括软银、世界银行等巨头的资金。2000年以来,他们的基金由一亿美元增值为七亿美元,并在杭州造就了几个数十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从杭州走出去,现在又走回杭州。

  “软银对浙江省和杭州很多项目都很关注,你看,就拿UT斯达康来说,当时对软银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投资。接下来,软银投资的阿里巴巴、淘宝也在杭州,现在的共合网,又在杭州。杭州,对于我来说真是一块福地。”

  宋安澜的班主任潘贤仁、数学老师陈庆贤都说,宋安澜投身商场,这出乎他们的意料,但他们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宋安澜从来都是一个为人低调却暗暗用功的人。

  6月6日上午,刚从上海乘火车抵达杭州的宋安澜,虽然下午1时就要去开董事会,但匆忙中,他还是赶到清河中学看望了以前的老师。陈庆贤说:“他就是这样一个认真、谦和、努力的人,这样的品格,走到哪里都会成功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