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三大怪状”何时休 高考状元被热炒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30日 14:25   西海都市报

  随着各地高考(微博)分数近日相继揭晓,围绕高考产生的“高考状元”被过度炒作、高二学生提前进入备考状态、初中生花巨资择校等种种乱象,成为舆论热点。高考为何会衍生种种乱象?有专家认为,由于承载着无可替代的人才选拔功能,高考注定会引发各种利益竞逐。杜绝这些乱象,还应当建立多形式的人才选拔模式,让高考不再“独孤求败”。    

  高考状元炒作

  为何乐此不疲

  【怪状一】虽然教育部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但对于“高考状元”的追捧却年年如是。

  24日以来,随着高考成绩陆续“揭榜”,除山东等少数省份以外,各地“高考状元”都已先后浮出水面,姓名、学校、分数等信息一应俱全。“高考状元”这一金字招牌,让考生一夜间成为新闻人物。

  令人担忧的是,商业元素已盯上“高考状元”这块金招牌。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一些商家通过奖励、广告等方式,千方百计与“高考状元”扯上关系。“高考状元”代言培训机构、教辅品牌或营养品已经屡见不鲜,今年年初还有媒体爆出湖北、河南等省份的5名“高考状元”成为某内裤品牌的代言人。 

  更有甚者,一些“高考状元”还做起了虚假广告。2006年就曾发生过一起“高考状元”做虚假代言的事例。这名2005年中部某省的文科第一名在广告中称自己原本是一名差生,在使用某品牌的家教机后才成为“高考状元”。而事实上,这名考生的成绩一直都不错,且这款家教机2006年才上市。 

  【专家点评】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高考状元”成为社会炒作的噱头,一方面是由于“金榜题名”在我国社会的传统影响,另一原因是,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高中还是录取学生的大学,都可以通过“高考状元”来提升影响力,从而获得直接或者间接利益。在当前教育体系下,“高考状元”无疑就是应试教育的标杆,过度包装和炒作,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他指出,淡化“高考状元”,首先应当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有所长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

  高二提前备考

  减负形同虚设 

  【怪状二】“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高考压力下,“减负”说得容易做到难。对于高二学生而言,暑期补课更是成为通向高考的“必由之路”。 

  高考结束后,高三毕业生脱离学业负担,迎来最轻松的一个暑假。“考后减压游”等专门针对高中毕业生的营销策略也应运而生。济南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们主推的业务就是“减压游”。 

  与“减压游”一样火爆的,还有暑假的培训班。济南市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即将步入高三,高二学生压力陡增,不少学生希望通过补习来提高自己。“初二和高二学生一直都是暑假培训班的重点市场。”据这名负责人介绍,大多数利用周末时间在这家培训机构补习的高二学生都有暑假继续补课的意向。

  虽然还没进入高三,济南市高二学生小黄已经感觉到了高三的压力。对于即将到来的暑假,小黄的父母已经给他作好了安排。“报了三个培训班,都是补文化课的。暑假一过就高三了,再不补就来不及了。” 

  除此之外,尽管山东省近年来严格禁止学校上晚自习和周末补课,但是学生反映,这一规定的结果只不过是让学生将晚自习和周末作业带回家做而已,负担一点都没减下来,“减负令”形同一纸空文。 

  【专家点评】刘志业认为,在当前的人才选拔模式下,高考一方面相对体现公平;另一方面,一考定终生的局限也显而易见。学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下,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必然会加强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刘志业指出,高考毕竟只是一次考试,考题设计得再完美,也无法体现学生全部的素质。给学生减压,并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行政命令能够做到的,根本还在于改革高校人才选拔制度,让学生不再为高考犯愁。

  高额择校费用

  开辟通天捷径?

  【怪状三】在高考招录正在进行的同时,中考的阅卷工作也正在进行中。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上好大学,早早做好准备。为孩子安排一所好高中,是许多家长眼里的“通天捷径”。

  山东省实验中学是山东省最知名的高中之一。学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近年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限制择校生人数。但每年填报山东省实验中学志愿的学生人数都远远超出学校实际能录取的择校生人数。 

  然而,即便是通过择校方式进入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高中,也并不意味着“一只脚跨进重点大学校门”。 

  毕业于武汉一所著名高中的武汉考生小岑今年名落孙山。2008年,小岑的父亲花费不低的择校费将他送到这所高中就读。但在今年的高考中,小岑却没有通过湖北省的专科线。为此,父子二人陷入“冷战”。父亲认为,他花钱将小岑送进重点中学,就是希望小岑能考上好大学;小岑则认为,班上尖子生众多,自己完全丧失了自信,责任出在送他去重点中学的父亲身上。

  与择校相对应的,是高额的择校费用。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各地全面治理择校费,直至完全取消择校费。但一些学校在择校费上“敲竹杠”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近期就有媒体曝光西安、广州等地少数学校违规收取择校费,且动辄达到每人七八万元的“天价”。 

  【专家点评】刘志业认为,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所处的教育环境,还要看先天资质和后天努力,并非单一因素便能决定。因此,进入重点高中并不能保证优秀成绩和全面发展。花钱上“名校”,也显示出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名校”在吸引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和政府资源上,具有先天优势,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刘志业建议,政府应当运用行政力量干预,打破这种教育不平等,让所有孩子都能公平享受教育。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