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评:争夺高分考生是大学落伍的表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0:17   信息时报

热点透视 ◎雷泓霈 公务员(微博)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复旦大学招办发表声明称有“李鬼”假冒该校骗学生改志愿,复旦大学(微博)教授冯玮在转发该微博时直接称是上海交通大学所为。随后上海交大招办也发出声明,称有关言论和报道对交大声誉造成了极大损害。看看,生源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而7月3日《天府早报》的报道称,来自北大、清华、复旦、人大、中科大、香港科大等名校的“分探”们都将来到成都,游说高分考生报考自己的学校,并开出了诱人奖学金。

  为了得到高分学生,竟然不惜扔掉大学应该具有的尊严和教育体面,就像小商贩一样极尽能事,无限屈尊。真是教育的悲哀啊!

  挖高分学生,就是想借助“高分”金字招牌证明自己的大学具有卓尔不群的教育影响力,这种做法放在前几年尚可理解。今天,高等教育已呈现国际化,很多考生已将选择的目光投向国外大学。数据也证明,未来职场状元很少是“高分学生”,可这些所谓名校的教育竞争还停留在“唯分是从”的世俗层次,说明其教育观念已严重落伍。

  这些年,国内高校的社会口碑在不断下降,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观念的落伍。高等教育评价停留在单调的分数性考试中,社会实践能力在考试模式中的比重非常低。高校太强调“学术力”,而忽略了“实践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另类人才的宽容、赏识和制度性提拔。不少学生觉得,“在大学没有学到东西”、“后悔上大学”等。

  有两个反面例子:美国哈佛大学1996年曾把165名“高考(微博)状元”拒之门外。此外,香港的大学2005年也曾拒绝10位内地“高考状元”。因为这些大学更有独立自主、充满个性的录取标准,除了考试分数,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情商、创造活力和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等潜质进行测试。所以,他们才会将“高考状元”看得非常轻。他们的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化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远比中国内地高。丁肇中也曾说:我所认识的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但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可见理性认识高考状元,不追随世俗,而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价值性,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虽然目前的高校录取模式具有局限性,但只要高校跳出“分数崇拜”的圈子,在高考成绩之外,再设置一个“综合加试”,同样可以将那些“学习呆子”筛查出去,而将那些不是高分但却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创造潜能的学生选拔出来。就是不举行此类考试,对低分的另类学生也大胆、积极录取,同样可以落实这种教育观念。

  当更多高校注重分数也注重创造性考试;注重高分效应也注重发展效应,大学就能形成科学、理性和良性的教育文化。非高分的学生也可能是优秀人才,大学要胸怀宽广,要以培养全面人才而非高分学生为目的,这样的大学才配得上“大学”二字。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