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 高考 > 2011年全国高考状元 > 正文
今年香港大学内地招生堪称“收获丰硕”。香港大学(微博)中国事务处有关人士7月2日晚透露,截至目前,港大已确定录取内地省级高考(微博)头名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和湖南文理头名等,相比去年人数增加近一倍。香港大学给3名同时报考了北大的3名北京女生提供的是每年16万港币全额奖学金。而北京理科头名可能投奔港科大。(7月3日《北京晨报》)
7月1日《信息时报》有报道说,广东文科头名赖琦玫先被清华大学“相中”,在港校面试后,香港大学给予了她45万的全额奖学金,赖琦玫改投香港大学。
随着高考成绩公布,香港高校在内地的录取工作迅速启动。考生进入香港大学等香港名校将获得数十万元的全额奖学金,这对高考状元具有较大的诱惑力。高考录取工作刚开始,那么多状元奔香港高校而去,就是佐证。此前,坊间就有“港大将北大、清华归为二流大学”的议论,原因就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和生源。如今状元放弃北大、清华,奔香港高校而去,看着香港高校到内地挖墙脚,我们对内地大学的未来难免会产生一些忧虑。在我看来,香港高校多次到内地“抢生源”,挑战了内地名校的优越感,其实也是给温水中的青蛙——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注射了一支清醒剂。内地名校应该感谢拿高额奖学金“抢生源”的香港高校才对。现在的问题是,内地大学应该如何继承和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及品牌价值?香港高校“抢生源”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香港高校“抢生源”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体现。香港高校对内地尖子生伸出了全额奖学金的诱人橄榄枝,再加上良好的就业预期与较高的薪资待遇,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教育氛围。这些都是香港大学的魅力所在。比如迈克尔·杰克逊成为面试考题,就是香港大学开放教育理念的一个缩影。北京女状元梁倩坦言“想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也颇能说明问题。
另一方面,内地就业形势严峻。尽管最近北大在晒富豪,清华在晒政要。但是,北大毕业生卖肉、穿糖葫芦、当陪聊,大学生杀猪、承包公厕之类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考生对内地大学的信仰。而且,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招生制度与连年扩招政策,让大学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与香港高校相比,内地大学的教育模式、管理理念显得滞后。此外,内地大学也不可能像香港高校那样给尖子生提供数十万元的奖学金与补考机会。
正如有网友所言,“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集中了很多人才,占用了很多资源,但由于学术氛围不够,北大清华现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之谓,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毋庸讳言的是,近年来,内地大学房子越盖越豪华,但是普遍有精神失落的倾向:大师难出、学术腐败、竞争缺失、官僚主义,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的发展与变革。有人把大学变成某些人沽名钓誉,追求金钱、官位的工具。大学校长与院士陷入抄袭门漩涡就是佐证。大学精神的关键应该在于追求真理、笃实学术、教授治校,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些正是内地大学的弱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就业特权,任何大学都会有压力,谁也不能不例外。“北大清华被归为二流大学”的议论也好,香港高校的挑战、美国大学的入侵也好。尽管让内地名校在面子上不好看,但这些只是内地大学的阵痛,如果这种挑战能让清华北大这样的内地名校从阵痛中清醒过来的话,也不失为一剂良药。
如果没有挑战,内地名校可能还躺在自己制造的功劳簿与荣誉榜上沾沾自喜。其实,那是温水煮青蛙,让内地名校在温水中不断功能退化,最后与一流大学的距离渐行渐远。香港高校的挑战,就像开水烫青蛙,给长期在温水中享清福的内地大学注射了一支清醒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多掌握一点自救的本领,虚心向人家学习,推进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共同进步。这才是正道。(作者:欧木华)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