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沙元森:抢生源是高校间的低水平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5:04   大众网-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高考(微博)不只是学生的竞争,也是学校之间的竞争。高校之间为抢生源明争暗战,已经传出擦枪走火的争执。日前,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发表声明,复旦称有人假冒该校教师骗预录考生改志愿,而上海交大则表示该校招生工作实施的是“阳光工程”,无人假冒其他院校老师欺骗考生,双方还都在声明中提到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虽然复旦和上海交大都没有在声明中“点名”批评,但旁观者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高校之间的白热化竞争。暂且不论此事幕后真相如何,争抢生源显然是高校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考生和家长可能早已被裹挟其中,只是名校之间为了几个尖子生竟然如此较劲,仍然让公众大跌眼镜。

  高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要培养人才须有可造之材,各高校在高考后表现出“求贤若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多招几个高分考生就挖空心思,甚至使出拿不上台面的竞争手段,已经辜负了社会对高校形象的期望。如果高校教师心态都偏执如此的话,又怎能为社会培养健全人才。

  高分考生未必就是天才,即便天才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方向。这些道理,高等教育工作者当然都明白,可是面对考生分数单上那几分的差距,仍然是寸土必争,一些招生工作人员所表现出的执着可叹也可笑,他们哪里是在争人才,分明是在争名气。现在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一个高校在招生中争取到的高分考生越多,它在社会上的口碑就越好。一些名校为了自己的名气和地位,在这种争夺战中使出了不少超常手段,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选择自由就在无形中被忽视了。事实上,一流的大学也有不一流的专业,为了高校名气不顾考生实际,盲目地争抢生源,最终损害的还是学生的前途。

  当前,高校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而最有决定意义的竞争绝不是生源上的抢夺,而应该是教学上的比拼。一个高校抢到多少尖子生并不值得炫耀,如果他们不能把自己所争抢的学生培养成人才,反而有“毁人不倦”的嫌疑。根据媒体的调查,大部分高考状元的发展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较远,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没能成为顶尖人才。这其实也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考试中的尖子生本来就是少数,一场的分数也不会决定考生一生的成就。

  假如高校都能看淡生源的争夺,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人才的培养上,又何愁生源问题,对多数年轻人来说,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学校一定有不可抗拒的引力,你不耍手腕,他也会想办法敲你的门。反之,如果你并没有培养人才的规划和能力,抢到几个高分考生也不过是一时的伎俩得逞。

  就在复旦大学(微博)发表声明的当天,另一则有关高考的新闻也很值得关注,那就是北京文科前三名全部放弃了内地高校,选择去香港大学读书。这对诸多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内地高校发出了一个很明确的预警信号,最好的生源取决于最核心的竞争力,只知抢生源的高校也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竞争上。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抢生源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