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今中外语文高考试题整理:哪套最崩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4日 11:03   东方网-文汇报

  1932年北京大学入学试验国文题

  一、把这首诗译成散文白话(自加新式标点符号)。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下列各书是谁做的或编的?

  文史通义后汉书论衡说文解字日知录说苑红楼梦方言文选三国志

  三、什么是“四书五经”?什么叫做“四部”?什么是“三通”?“唐宋八大家”是谁?

  四、试举五部秦以前的书。

  五、试举出下列各句中“之”字在文法上的区别:

  1.学而时习之2.先生将何之

  3.之二虫又何知4.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

  六、作文试题(选做一题)

  艺术与人生  科学与人生

  1936年北京大学入学试验国文题

  一、作文

  1、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其困难的由来。

  2、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

  (注意:两题选作一题;作白话文,不限字数;自己分段,每段第一行低两格写;自己加标点符号。)

  二、文法

  1、用下列的语词分别作成适当的复句

  (1)到底……还是……

  (2)只要……一定……

  (3)除非……不能……

  (4)与其……宁可……

  (5)固然……可是……

  2、改正下列各句的文法错误,并说明致误的原因

  (1)汗牛之充栋(2)出人意表之外(3)方姚卒不之踣(4)于今六载于兹矣(5)岂余子可望矣

  3、试分别说明下列各句里“其”字的用法

  (1)“其”为人也好善。(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4)苟有“其”备,何故不可?(5)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联合招生国文试题

  一、作文(文言语体不拘,但须分段,并须加标点)

  题目:学校与社会

  二、解释下列成语的意义

  1、指日可待2、变本加厉3、隔岸观火4、息息相关

  点评:这就是前辈的入学试题。这些前辈中,彪炳史册的恐怕不会比现在那些试卷考出来的人少。“大道至简”,简单,恰恰是最难做到的。这背后是对语文考试的准确理解。作文必写,因为那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阅读对象必须是经典,因为基础教育奠定的是学生一生的素养。较之于当前试卷现代文以选时文为主,我们的前人对语文的理解是何等的简单而臻于“大道”啊!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4.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5.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6.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7.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映思维)?

  8.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求的满足”

  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不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4.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5.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6.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7.评点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有关人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段文字:“我承认,在违法分子的社区内部,他们自己会遵守正义和平等的规则;但是循规蹈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社区内需要实行必要的规矩。”

  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和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点评:专业、思辨、哲学意味,这是法国大学入学考试坚持多年的特点。在我们看来,用这样的题目考中学生是否太难?能否切合学生的实际?但是,正是这两点担忧使得我们的试卷越出越肤浅。于是,学生也相应地变得越来越肤浅。所以,切合实际不应是迎合学生的肤浅,有点难度,恰恰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美国大学入学作文题

  芝加哥大学:

  1.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2.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3.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

  1.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2.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做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做的?

  3.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西北大学:

  1.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3.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种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为什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4.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要求艺术家Giotto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什么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点评:这更像我们的问答题,当然,要求上还存在极大的差别。它告诉我们,考几篇小作文,甚至在有些时候以小作文替代大作文,可能考出精炼扼要地表述思想的能力,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也会更高。

  2009台湾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试题(摘登)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文句中,[]内的字读音相同的选项是:

  (A)[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侍[婢”罗列(杜光庭《虬髯客传》)

  (B)若[剟]刺状(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屈原  《渔父》)

  (C)贫贱则[慑]于饥寒(曹丕《典论。论文》)/农夫[蹑]丝履(司马光  《训俭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合子(归有光《项脊轩志》)/无[揖]让拜跪礼(陈第《东番记》)

  2.下列各文句“”中的句意,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A)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是说秦军大胜,追赶败逃的敌军将之驱逐至北方(贾谊《过秦论》)

  (B)“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是称赞对方思虑周密,故行事皆能有好的结果(方孝孺《指喻》)

  (C)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是指见到欧阳修后,欧阳修还以为苏辙尚未见过韩琦之面(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D)武陵人误入桃源,余曩者尝疑其诞,“以水沙连观之,信彭泽之非欺我也”:意谓从水沙连的风土人情来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确不是虚构骗人的(蓝鼎元《纪水沙连》)

  3.下列各文句,[]内的语词不作动词用的选项是: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B)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D)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4.斟酌下引律诗的诗境,□内的语词最适宜填入的选项是:

  独有宦游人,偏□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

  淑气催黄鸟,□□转绿苹。忽闻歌古调,□□欲沾襟。

  (A)惊/春/晴光/归思

  (B)逢/明/晴光/离愁

  (C)惊/明/南风/归思

  (D)逢/春/南风/离愁

  5.[我忍住泪回转身看视野迷蒙的山下,半腰一棵大榕树,再下去一片芒草坡;视线拉平,是田埂纵横的稻田,松山区信义路尾。《诗经》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不正是她的写照吗?她黑褂黑裤,脸上不施脂粉;久久才站起,用手背抹去脸上的泪水,招呼大家收拾祭物,回家。](陈义芝《宁波女子》)

  上引文字,依文意推敲,文中的[她]祭吊的对象是:

  (A)父亲(B)丈夫(C)子女(D)兄弟

  6.下引各文句,据文意判断其学派归属,排列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甲、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乙、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丙、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奚仲、王尔:两位古代巧匠〕

  (A)道家/儒家/法家

  (B)儒家/墨家/法家

  (C)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道家

  二、多选题

  (每题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

  7.关于下引文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古代地方官向朝廷上报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文书,以供考绩,谓之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见,显示〕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汉书。朱买臣传》)

  (A)朱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乃是为了表现廉洁的形象

  (B)朱买臣步行回郡邸时,会稽官吏[不视买臣],是因为官吏忙于应酬,无暇理会他

  (C)官吏[大呼曰:‘妄诞耳!’]是因为他们直觉地认为朱买臣并没有官拜太守的能耐

  (D)朱买臣后来[徐出户],显示他刻意要让那些有眼不识泰山的人延长拜谒及困窘的时间

  (E)朱买臣[少见其绶]的举动,显示出他十分在意他人的观感,内心亟欲人知他已非昔日吴下阿蒙

  8.下列诗句均是文学史上名家诗篇的名句摘录,请仔细阅读,并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丁、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乙戊己都是宋诗(B)甲戊己原诗皆为绝句(C)乙丁庚都是对仗的诗句(D)其中有三项是杜甫的名句(E)甲丙庚都是李白的作品

  9.下列有关经典或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诗经》从性质上分,有风、雅、颂三类;从作法上分,有赋、比、兴三种;合称[六义]

  (B)汉代的诗有乐府和古诗,二者原本都配乐可歌,后来与音乐的关系疏离,变成单纯创作、阅读的作品

  (C)《春秋》编年纪事,《左传》亦编年纪事,《史记》为纪传体,《汉书》亦纪传体,后代正史都用纪传体

  (D)[志怪]为魏晋六朝小说的重要特征,至后代犹有继承者,如《聊斋志异》即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

  (E)《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谈举止的重要著作,展现孔子的思想、情怀、人生态度及其与学生的互动情形。汉代独尊儒术,《论语》被尊为经典,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一、简答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战国策。齐策》)

  上列引文是大家熟悉的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其中三处分别表现了孟尝君、左右之人、冯谖的心态。请阅读全文,仔细推敲,分别说明三者的心态。

  二、作文(36分)

  生活里充满了令人迷惑的人、事、现象……,孔子四十而不惑,那真是大智慧、大人格!平凡的我们是不可能的,但也无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请以《惑》为题,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议论、叙事、抒情皆可,文长不限。

  点评:显然,突出文言经典阅读,强调基础知识积累,这就是这份试卷的基本特点。当上海的试卷取消基础知识,突出能力立意的时候,是否应该承认在一张充满能力要求的试卷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功的日益薄弱,并且直接影响到了语文能力的提升呢?有时候,适当地回归是一种向真理低头的大气。

  程元  整理  周宏  点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语文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