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胥亚
1957年盛夏的一个清晨,我告别湘阴县鹤龙湖边上的那栋土墙茅屋,到省城长沙赶考。大哥在湖边顺手摘了几个翠绿的莲篷,塞进我的书包,送我上路。他笑着对我说:“三伢崽,你考个第一名回来,我让你嫂子杀鸡吃;考不上,就回家跟我种田,过几年讨个漂亮堂客,也快活。”我满脸绯红,让他不要送了。我大步流星走向湘江渡口。回头遥望,大哥还站在村边向我挥手,晨风送来阵阵荷叶荷花的清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心里好舍不得我的亲人、我美丽而穷困的村庄。
乡里人第一次进长沙城,看见了高楼,看见了汽车,看见好多穿花裙子的姑娘,好新鲜;但看不到家乡的红白荷花,听不到树上“知了”动听的欢唱,好迷茫。我带着一丝儿兴奋,一丝儿焦虑,走进了考场。
每场考试,我做题都很顺畅,特别是考语文那场,翻开考卷,命题作文是《我的母亲》。我停笔凝思,想起儿时老辈人跟我讲起他们年轻时闹农民运动的故事:谁被反动军队杀了头,还有女共产党员被沉了塘,谁拿起梭镖捅死了一个恶霸地主后跑到江西投了红军……这些动人心魄的故事使我激动,我挥笔塑造了一个原本温顺柔弱的农村母亲的形象。在她丈夫被枪杀后,敌人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村口老槐树上示众,在暴雨雷鸣的深夜,她爬上老槐树的枝头,取下丈夫的头颅,抱回家里用针线缝合在尸体上,她喊来几个亲人,在自家的茅屋边挖坑深埋。趁夜色正浓,骤雨初歇,她背着不到一岁的儿子,怀揣丈夫使用过的锋利的梭镖头,梭镖杆做打狗棍,悄然离开了村庄,靠沿途乞讨,千辛万苦走到江西,投奔红军。她经历了多年血与火、生与死的战争考验。湖南和平解放后不久,她回到故乡,一身军装、满头白发的她,带着穿军装的儿子,将保存多年的梭镖头作了祭品,母子长跪在坟边痛哭,陪同的乡亲们挥泪如雨,跪祭英烈。
在写作时,我的泪水和着墨水洒在考卷上,我沉浸在难以抑制的悲愤、激昂的感情中。苦难的家乡,苦难中挺起脊梁的老辈人,你们的儿孙要让人们知道被历史的烟尘淹没了的英雄的故事,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你们遗传给我的血液,你们的儿孙要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实现你们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壮丽的社会主义理想。写完这篇作文,我伏在书桌上啜泣,久久难以平静,直到监考老师轻轻地收走了我的考卷,看到我满脸泪痕,他略微瞟了一下作文,送给我一丝理解的微笑。
高考结束,我回到了家乡。白天帮大哥种田,傍晚跟伙伴们在湘江里游泳,在河里摸鱼捞虾,夜晚纳凉时听老辈人讲家乡永远讲不完的英雄故事。
不久,大哥从乡政府拿来了录取通知书,笑呵呵地挥动着说:“三伢崽,你考上了北京大学,快喊你嫂子杀鸡吃!”
那天傍晚,嫂子杀了一只天天生蛋的黑母鸡,烧的香喷喷的,端上餐桌。大哥动手挑了一只鸡腿给我吃,还没有吃完,嫂子又夹了另一只鸡腿到我碗里。我感到自豪,我成为了我们乡里解放后的第一个大学生。
(作者系湖南电视台原台长,湖南微力量影视艺术培训学校校长。)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