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高分学生为何会成为一种“商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3日 18:16   红网

  今年,各高校争抢高考高分生源的“掐尖大战”愈演愈烈,上海两所名校还因争生源引发互相指责的“口水仗”。有人提出,高校争抢高分学生反映了当前大学教育的悖论,高校本应公平公正地录取学生,现在却陷入“唯分数论”的泥潭;大学实力靠的不是新生中高考“状元”的多寡,而是培养出优秀人才贡献社会。(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在我国,不管是大学也好,还是高中也罢,都以能招到高分考生为荣。一些学校更是不惜“重金”,千方百计地收罗高分考生;要是能招到“状元”,就顿生豪情,敲锣打鼓,四处宣传和炫耀,唯恐他人不知。于是,高分考生就成为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成为学校和社会追捧的对象。高分考生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商品,可以买卖,也可以讨价还价,甚至还可以转让。

  于是,一个疑问也就接踵而至:学校争抢高分考生的动机是什么呢?根据调查,80.5%的人认为是因为学校“试图通过高分生源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吸引力”。高分考生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张张“名片”,一个个符号,成为学校“贴金”和“吸金”的对象。

  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而“高分考生”和“状元”,就是一种典型的符号。学校之所以认可这些符号,是因为它们相信公众的脑海中存在着一个潜在逻辑:一个能够吸纳“高分考生”的学校,必然有可取之处,也肯定是个好学校。在此背景下,各个学校才会争先恐后地投入到“高分考生”的“抢购”中来。

  然而,现实果真如此?笔者的一位初中同学,因为中考成绩特别优异,被本地一所非重点高中重金“挖走”,成为该学校的“形象代言人”。三年过去了,不管是从高三学生的整体状况,还是这位同学的个体表现看,这所高中都难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可悲结局。毕竟,一两顶高分考生的“帽子”,承载不起学校的奢望与浮夸。

  其实,“符号”本身就是把双刃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挂羊头,卖狗肉”就是人们对“符号”的不满与批判。高分考生被“买”进校园之后,确实会给学校带来种种实惠。可是,一旦忽视对他们的后续的教育和培养,三年或者四年之后,“高分考生”泯然众人矣或者沉沦、堕落了,人们对学校的指责就在所难免:那么聪明、优秀的学生,进了那个学校之后,被毁了……

  教育的功利化让“高分考生”成为一种可供人们消费的“符号”,成为一个可供学校和社会切割的利益大蛋糕,许多人都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各取所需,收获颇丰。而高分考生却成为了受害者,他们的的权益谁来保障,他们的人生旅途谁来领航?(作者:杨朝清)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分学生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