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职招办主任尴尬自述:保生源就是保饭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 08:18   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所高职学校的招办主任,前几年我一直是坐镇学校指挥网上录取,享受别人找自己打招呼,或哭着喊着、或低声下气进学校的那种优势。如今,随着高考生源的大幅度下滑,这种风光不再,只能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早在今年3月初召开的全院招生动员大会上,书记、院长便大声疾呼,轮番强调保护生源的重要性,其中最能让人动容的一句话是:“保生源就是保饭碗!”

  我对生源这一问题的认识显然比一般老师要深刻得多。要想招足学生,各式各样的宣传显得非常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协调,近日,各地级市招办同时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现场招生咨询会。

  因为各市咨询会几乎同时举行,所以各个学校必须同时派出十多个小组,同时奔赴各地。我参加的是其中一个组,担任宣传组组长。

  根据会议安排,咨询会会期一天。但从历年经验来看,最为火爆的只有半天时间。为了节约宣传成本,增强宣传效果,学院领导要求各个小组提前两三天出发,顺便到有熟悉关系的高中学校做一些现场宣传。

  小组共由5人组成,两名老师3名学生。另一名老师是本地人,外加3名正在学院就读的当地学生。选派当地籍老师是为了熟悉地方情况,疏通人脉资源,且在语言上便于沟通,而选调本地学生,则是出于交通便利的考虑,学生放假在家,老师电话一打,学生就能快捷地到达现场。

  按照预定计划,小组在咨询会前3天从学院出发,直奔生源大县S县。作为招办主任,我以前也曾去过S县,一次是巡视毕业班学生实习情况,一次是应考生家长之邀,前去解决低分考生的入学问题,附带“考察”一下小城风貌。以前不花自己的钱,住的都是全县最好的宾馆,如今是自费住宿,而且一住就是3天,权衡再三,我在兼顾面子与成本的两难中,决定选择稍次一点的宾馆入住。

  走入店堂,我才发现早有七八所同类学校在大厅里拉上了招生横幅,打出了宣传易拉宝。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油然而生,既为同行和自己感到悲哀,又为日趋激烈的招生竞争而担忧。

  总台服务员的脸上看不到应有的笑容,隐隐之中可以感觉到一些不屑,明码标出的房价本应按“淡季”收取,服务员却不容置疑地选择了“旺季”标准。我正要“理论”,不想却遭到服务员抢白:现在是招生宣传旺季!

  没接话茬。在这里,我已找不到任何高校招办主任的优越感觉。

  宾馆服务员的抢白在接下来的两天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先是在宾馆的自助餐厅里,遇上了很多以前一起开会认识的“同行”,后来在去学校宣传的过程中,偏偏又和几位同行“狭路相逢”,去的是同一个高中,找的也是同一个人。无奈之下,只能校内错位宣传,中午同桌就餐。尴尬的分分秒秒,让我总有打道回府的念头,但在逼人的形势之下,却只能忍字当头。

  更大的尴尬还在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高三年级主任,本想到办公室拜访,电话通了,却被要求到家里见面。

  进门不空手,这是最基本的礼节。毫无准备的我只好忍着委屈,紧急在街边超市买了些饮品。电话再通,仍不见下楼迎接,而是站在自家顶楼上挥着手臂。

  气喘吁吁地上得顶楼,看到并不算大的套间被改造成了两间“教室”,各有五六个学生在补习“吃小灶”,矮个勾背的年级主任身穿背心短裤、脚穿拖鞋在给学生上课。

  见到我,年级主任尴尬地笑了笑,言语之中却不乏自豪:“没办法,都是亲戚朋友的小孩,推也推不掉!现在就业难,家长都指望孩子上个本科。”说着,他忽然指着面前的一个女孩说,“她今年考了312分,能上三本,也能选最好的专科院校,但国家政策规定2012年以后三本不能再发母体高校的文凭,专科院校毕业生又不能考公务员,所以她选择了复读。”

  一席简短的对话,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化解了长期郁积在我心中关于生源问题的结。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从多种渠道得知,所有的学校在比赛“政绩”时都只统计“二本以上”的录取率和达线率,而三本和专科则不在统计范围之内,难怪“第一阶段”录取一结束,学校里便再也找不着高三的老师,学生上不上专科,上什么样的专科,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

  炎炎烈日之下,我第一次感到彻骨的寒意,也看不到高职办学路在何方。

  招生咨询会当天早上,小组同志早早起床,匆匆地吃完早饭,快速来到会场,却还是迟了一步。早有很多学校占据有利地形,拉起了巨幅广告,虽然还看不到一个家长进场。

  会场分布在两幢楼上,一幢是三本院校,另一幢是专科和民办院校。这一惯例的划分,便将学校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公办优于民办、本科优于专科、发达城市优于贫困地区”的效应得到充分凸显,而办学质量、办学特色都不在家长和考生选择学校的考虑范围之内。

  上午9点半,咨询会出现了“客流”高峰。每个学校的摊位前都穿梭着收集招生简章的家长,却很少有人耐心地停下来咨询,更不想看学校的宣传视屏。我主动搭讪一位貌似比较精干的家长,问孩子考了多少分,想读什么专业。当得知只考了180分,完全不可能进自己学校时,便推荐其到邻摊的一所民办高校“注册入学”。没想到家长却将头摇得像拨浪鼓:“我刚才问了,110分能不能上,他们说可以想想办法,我估计即使只考80分的学生他们也会收,这样的学校谁敢去?”

  我心里一惊,既感叹家长的精明,更为“注册入学”政策感到难过。“便宜没好货”、“门槛越低,吸引力越小”,即使自己孩子的分数再低,也不希望他与更差的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这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注册入学”政策的制定者们,或许只想到让学校“自主招生”,为生源不足的学校“救市”,却忽略了学生和家长的感受。

  咨询会高峰很快过去,还不到11点半,会场里已鲜有几个家长,一年一度的咨询会随即落幕。像是一只沮丧的斗鸡,又像是一支吃了败仗的军队,小组成员匆匆收拾好“战场”,落荒而逃。萦绕心头的是挥之不去的尴尬与纠结。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