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抢生源”成为近期舆论关注的焦点。究其实质,诸如此类的“抢生源”还停留在十分低级的层次,实为“圈生源”运动。
大学“抢生源”,总体看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学生和大学双向自主选择,允许学生同时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提供的教育服务,由学生自主确认。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大学能用来吸引生源的只有教育质量、奖学金。我们所见的美国大学录取,就是这种方式。国内学生近年来选择美国大学,有不少是同时手握几张名校录取通知书,再“挑挑拣拣”。学校既不能限定申请本校的学生不可再申请他校,甚至对拿到自己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也只能在确认期限之前耐心等待学生作出选择。
第二种境界是,大学利用政策录取优惠,对报考本校的学生,实行降分录取。这主要发生在我国的自主招生中。目前我国大学的自主招生,采取与集中录取嫁接的方式,获得学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仍被要求参加高考(微博),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将该校填报为A志愿或第一志愿,从而获得达到当地一本线或低于录取分20-60分亦可被录取的优惠。这种方式中,大学拥有选择学生的权力,通过录取优惠政策,把“生源”圈进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如果放弃,还被学校认为不诚信,据说还会影响到大学对当地整体教育的评价。
第三种境界是,大学利用各种手段限制、欺诈学生,诸如将选拔考试时间放在同一时间,给学生校内优惠加分同时欺骗学生必须把该校填报在第一志愿,在集中录取阶段无责任地承诺“预录取”,这就是我国大学目前的状况。在近年来的自主招生中,自主招生高校“有意无意”地将笔试和面试时间放在同一时间,迫使学生作选择——这已经让大家见识了大学的心胸。
这三种“抢生源”,反映出不同的办学境界: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以自己的教育服务和教育质量打动考生,这表明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利用招生政策抢生源,表明国内教育体系存在不平等问题,拥有政策优势的学校就可以占有先机;而大学玩手段抢生源,则是办学的严重异化,把精力用到歪门邪道上去了。遗憾的是,我国不少高校目前就处于第三种境界。
与美国大学允许学生手握多张录取通知书相比,我国大学却宣称某个学生被本校“预录取”就是自己的生源,这是很荒谬和可笑的。事实上,在美国大学,学生就是报到后,还可以自由选择转学。大学如果不重视教育质量,不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满意度,学生随时可“用脚投票”。
我国大学这种畸形“生源观”,来源于长期以来的计划体系。在统一考试、集中录取的高考制度中,一名考生只能被一所大学录取,而且,无论平行志愿还是传统志愿的填报方式,都有考生去向不明的风险,进而造成考生和家长对于能否被某所大学录取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也就有了玩手段的空间。
提高我国大学的办学质量,必须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其核心就是学校平等自由竞争,考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考虑的就不会是在录取环节上玩手段,而是想方设法吸引自己看中的学生选择自己。如果这一机制不建立,我国内地大学会一直停留在第二、三种境界,貌似十分重视生源,实则关注的只是自己在计划体系中的江湖地位。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