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考后自主招生对考生有利(图)

2012年03月27日10:21  中国教育报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CFP供图清华[微博]大学[微博]自主招生面试题。CFP供图

  10万名优秀考生中有多少人被裹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99%的淘汰率给考生造成了多大的心灵创痛?对他们之后的高考[微博]会产生多么大的负面影响?

  ■王志武  

  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日前结束。从2月初开始的笔试起,“掐尖大战”、“小高考”等社会批评时有所闻。而3月份的面试,尤其是一些高校的面试题公布以后,再次引起人们对自主招生的热议。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普通高考之外开辟一条新途径和渠道,体现高考多样标准的评价取向,使高校能够把那些学有所长、某个方面有特长或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选拔上来。

  为什么自主招生被认为已经背离初衷呢?其中有高校招生政策制定和具体操作上的原因,也有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笔者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放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后进行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破冰之举”为何变为“小高考”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学校投档,试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自主招生在开始时被誉为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10年后被批评为“掐尖”、“小高考”,总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分数至上。招收优质生源是高校的普遍愿望。但高分不等于优质。有些高校把招收高分生源当成“面子工程”,比拼“状元”、比拼分数线,生源的高分是关注的重点。有的高校不管考生本人是否适合本校的培养目标,是否具有发展潜质和培养前途,也不顾考生本人是否愿意进入本校深造,只要考生的考分高就确定为录取目标、就确定为招生对象。考分被当成招录新生的唯一标准,成为衡量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甚至有的学校下任务、定指标、许重奖,致使自主招生出现无序竞争。实际上,过度的分数崇拜,不仅会影响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还会导致对教育本质的功利化认知。

  二是科学性不足。第一,生源质量难以确保。例如,在全国统一高考中,某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是630分,某个考生高考成绩只有600分,但是因为有自主招生30分的降分优惠,所以就被录取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个考生就一定优于在相应分数段的其他考生。第二,专业素质难以突出。自主招生只是分为文科和理科,都使用同样的题目,这就无法对考生按不同专业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甄别和选择——这与自主招生的本意不符。第三,面试标准不一致。面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评委的主观判断。不同的面试小组需要掌握同样的标准,也是难事。如何能够保证不同小组的评价标准大体一致?面试成绩能否真正反映出学生素质的差别?这些都是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第四,效率低。自主招生针对的是两部分学生:特长显著的和综合素质特别高的。根据有关方面数据,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万人左右,其中,2/3的学生即使没有自主招生的优惠,也可以通过裸考进入同样的学校。因此,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为0.5万人左右,占全国每年近1000万考生总量的0.05%。

  三是影响考生心态。高考前的自主招生考试容易对一些心理素质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的考生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那些对自主招生考试寄予很大希望、承受相当压力的考生影响更大。如果考得不好,他们容易受到打击,特别是看到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考生获得预录资格时,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给参加普通高考蒙上心理阴影,影响高考水平的正常发挥。

  四是淡化高校特色。一是学校特色淡化。不同联盟、不同高校在招生考试题目设计上各有讲究,但相距不远,大都是数学、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综合等,分类虽然略有变化,增加了一些学科交叉、融会的内容,但都是基于高考大纲的知识点,难度和考题内容。以前,各高校自主招生主要由本校名师拟题,题目与高考题区分较大。联考后,为了照顾各校利益,委托第三方命题,“高校特色”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和淡化。如“华约”AAA测试从一诞生就由第三方组织机构负责命题,将考与录分开。今年“北约”的笔试试题评卷任务也委托给第三方实施。

  综观现行自主招生考试在前、全国统考在后的自主招生办法,对高校而言,有争抢高分生源而不是优质生源之嫌;对考生而言,是为了争获降分优录资格,而不是心仪的高校与专业。这种自主招生办法既没有真正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也没有有效增加考生对高校的选择机会。

  如何构建高校自主招生新模式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就应该改革现行的自主招生办法。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间设置不应当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前,而应该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后。在全国实施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实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彰显高校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招生方式的多元化、录取选拔的特色化,构建“统考在前、校考在后;综合评价、院校录取”的高校自主招生新模式。

  统考在前即在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之前,举行全国统一高考。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从总体来看,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是基于当前社会状况的一种理性选择。考生只有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才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这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公平正义。全国统一高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因为高考这道防线还是我们最宝贵的诚信资源,也是中国教育体制赖以运转的重要支柱。一来高考确实有选拔功能,二来它是保持公平的基本门槛。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和分省命题的省份,国家要加强对其命题质量与评卷质量的监督和审查,确保与全国高考命题水平保持一致,确保各省高考成绩具有等值性和可比性。

  校考在后即由高校自行组织举办的招生考试放在全国统一高考统考成绩发放之后。考生都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及高中平时成绩,同时填报5至6所高校。由高校根据本校招生计划数额,按一定比例确定本校的复试资格线和复试考生人数。高校复试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培养目标组织考试,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符合本校培养目标,是否具有学习本校专业的潜质和潜能。复试方式可以是笔试、面试或实际操作,也可以是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考核和考查。高校可以单独实施考试,也可以结成联盟统一考试。

  综合评价就是各招生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制定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与量化考核标准,并组织专家对拟招录的学生进行全面审查、评价和考核,包括学生的全国统考成绩与排位、学校复试成绩与排位,高中学习成绩记录,以及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与成就等,逐项赋分,综合排序。各高校综合评价内容与标准的设计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本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因为大学的招生要求与标准,往往会成为中学的教学目标与标准;大学招生要求什么,中学就会教什么,学生也就会学什么。因此,若要中学教育正常化,若要培育健全的国民,我们大学的招生方式必须首先健全。

  学校录取是相对于目前政府机构管理招生录取而言的。学校负责自主招生录取是教育法规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学校录取包有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实行同批次录取。即全国所有高校,不管是“985”高校、“211”高校,还是省属本科、高职高专等,都同时供全国考[微博]生自由选择、报考。如果不实行同一批次录取,也就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因为高考分批次录取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了。应该进行改革,给考生提供相同的选择机会。实行同批次录取,一是有利于各类高校公平竞争。二是有利于考生多次选择。三是有利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多元发展;再一层意思就是按专业确定录取分数线。即各高校招生由院系按照考生报考情况,分专业划定分数线,打破原来各校大文、大理各划一条录取分数线的录取办法。由高校按系科大类提出高考科目调协方案,不同的系科将有各自的投档和录取线。取消高校统一设置的投档线,既有利于大幅度减少考生对专业的无奈服从,提高专业满意度,也可避免高校之间分数线的攀比。一旦实行这个办法,状元就消失了,最低录取分数线也消失了。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就是分专业录取,高校院系可指定考试科目,或增加某一特定科目分数的权重,例如数学系对考生的数学考试原始分数按150%加权计算后录取。

  自主招生的新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的多元考试和多元评价体系,考试评价可包括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平时成绩,高校复试成绩,某一单项测试的成绩等。二是高校根据办学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不同的招生评价标准和录取标准,彰显学校特色,这是高校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三是录取方式多元化。录取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多次性的;可以是集中录取,也可以单招或破格录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对学生多元评价、多样化选择的自主招生模式,才能最终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自主招生改革目标。(作者单位为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