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当我们把一个青年交给残酷高考

2012年06月07日09:46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不得不说,在中国,高考[微博]散发着近乎图腾般的气息。多少年来,它作为一个毁誉参半的偶像而存世,细水流年地鼓荡着人们悲辛交织的情感。

  拿现在的高考比附古时的科举制,自然是牵强和不合时宜的。然而,恐怕

  谁也无法否认,在阶层流动和改变人生轨迹的意义上,现在的高考,仍然不过是一场隆重的现代版的科举仪式。那些无权无势、无背景、无干爹的孩子,依旧指望通过这场如同战争一般的考试,去赚得一个繁花似锦的未来。

  对莘莘学子来说,高考,甚至有一丝殊死征战的意味。经过旷日持久的准备,此时似乎要一举定乾坤。高考的残酷性在于,在哲学的意义上,它剥下了我们所有的伪装,让我们直面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卑微和无常。在那个最终要到来的莫可名状的结果面前,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不自由和无可选择,进而无可遏制地生出一股敬畏甚或惶恐之情。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就在于它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内心爱恨交错的情绪。

  对于高考,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淡定过。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剧了高考的威迫性。在中国,它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考试,附加其上的种种考量和期许,令高考获得了过分浓重的社会学含量。事实上,在中国语境中,着实很难让人们对高考秉持一种云淡风轻的理解。围绕高考的一切,其实早已锲入这个社会的肌理。

  然而,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有近千万的考生枕戈待旦地参加这场考试,但一种“偶像的黄昏”的迹象已然显现出来。与巅峰时期相比,高考人数减少的趋势似难以抵挡。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等论调,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着高考昔日的魅力。某种意义上,我们愿意看到高考走下神坛。高考的“去魅化”,直接意味着社会的胜利,中国年轻的才子佳人们,皈依繁花四起的大社会,在此寻找到更多元、更深远的成功途径。

  高考,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风向标和试金石。一个国家的青年才俊、不日之后的中流砥柱,在学习什么、在追求什么、在思考什么、在承担什么;他们的智识与理性、心绪与情感、责任与使命;甚至,他们在此所展露出来的乐观与悲观、坚强与脆弱、执着与无力、笑容与泪水,点点滴滴都将决定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形貌。

  因此,高考,必须是郑重的、端肃的和道德的。高考,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的良心。当我们把一个个欣悦、诚恳又颖悟的青年,交给国家,交给高考,无论怎样,都要对得起这近千万家庭输送出去的孩子。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有权有势还是无权无势,高考都要预备好一份虔敬的心情礼遇他们。给他们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他们以各自的才学而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

  而今的高考,是无法定义的高考。它看上去百病缠身,却又长屹不倒、如火如荼;它一直持续着改革的步伐,踉踉跄跄中常常释放意外的生机;我们也许多多少少都痛恨它,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离不开它。在现实语境中,高考一刀切式的冷漠,竟然成为一种制度性温暖,脆弱地安慰着我们的内心。

  也许,高考,从来都没有什么对与错之分。作为一场考试,它的意义被时代氛围过分夸大了。高考的挣扎,其实不过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教育内在弊病的表象。高考的悲哀与负累,掩映着考生的爱与哀愁,不得不让我们低下头去低徊不已。(作者:张若渔)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