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微博]语文落下帷幕。自2010年北京新课改后首年高考至今,已是3年一个轮回。在这三年中,新题型、新思路俱有体现,北京新课标高考语文卷已逐渐确立了区别于全国其他省市的独特风格。那么,2012年北京语文试卷又体现出什么新动向?在何种层面上继承以往?又是在何种层面上开启了此后语文试卷的命题新趋势呢?
7号晚上,笔者第一时间获得了北京语文试卷真题,且为大家撰文进行一番细致评析。
一 基础知识:难度不高,偶露新意
经历过北京高中的语文教育后,同学们看到今年的真题,想必很容易同意难度不高这四字评语。今年字音字形题中甚至没有出现哪怕一个生僻字,全都是课内早已强调过无数次的知识点。无论“再接再厉”的字形还是“乳臭未干”的字音,错误项的设置也丝毫不难为人,让初中生来做题都能答个八九不离十。病句题几个选项也都是经典错误方式,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概括不当等错误都是特别教科书式的“病句范文”,学而思[微博]语文课堂上早已强化过无数遍,稍微有经验的考生甚至高一高二学员都一看即知。
本次基础知识题型有所变动,比较明显的就是成语题的消失和近义词辨析的重新出现。北京卷基础知识每年五道题,但有六个题型:字音字形、病句、成语、近义词辨析、语义衔接和文学常识。按照前两年的规律,命题时会将近义词辨析和语义衔接糅合在一起成为一道题。但今年两题拆开,分别保持了各自的原汁原味,成语题则付之阙如,应该说是对前两年路数的一次突破。
而本版块真正的亮点是在文学常识题。如果说上一段所述的题型变化是外在变化,那么文学常识本次的命题方式则是在内容上的更新。今年文学常识题抛弃了作家朝代、国籍和代表作品这种设置选项的方式,四个选项都是针对作品本身内容、文字风格和写作手法的描述,这样更有助于让学生们借助对作品本身的了解来判断正误,而非仅记住一些文学史上的辞典条文。若是平日里复习时仅仅死记硬背国籍代表作,在面对这种较灵活的命题方式时估计要被拦住一段时间。而且这道题目相对难度是最高的,如果对文学体裁的形式不够熟悉,或者对“骈散相间”一知半解,很容易在考场上纠结良久或干脆失分。
二 古诗文阅读:明朝专场,风向有变
不知道今年古诗文版块命题人有多爱明朝,在文言文阅读和诗词鉴赏部分均出了文学史上很容易被嫌弃的明朝人作品。文言文阅读是明初宋濂的人物传记,延续了《宋清传》的文人史传路数,但完全打破了“秦汉唐宋二十四史”的文言文选文脉络。宋濂与先秦两汉至于唐宋八大家再至于明朝唐宋派的古文脉络有一定距离,本次选段的文风恐怕有点让考生不适应。而诗歌鉴赏更是抛弃了唐宋,不但选了诗歌史上公认的低谷明诗,甚至都不是明朝诗坛中那些矬子里的将军,而是一位彻底的非著名诗人金銮。当然,这倒是跟北京卷爱出“非唐宋”诗歌的历史偏好一脉相承(07年《诗经》、08年清诗)。
小标题中的“风向有变”,主要还是针对题目的形式和考察目标而言。文言文虚词在多年“意义和用法相同”之后,今年忽然极其怀旧地出了个“不相同”,思维惯性太强没注意审题的考生说不定会被害到。此外其他题型都没什么难度,实词题中出了个“赆”似乎摄人眼目,但是,一则这个知识点在今年西城模拟中已经出现过,大家都有准备,二则北京高考的潜规则是“看见生僻字就根本不要选”,因此对考生的干扰并不是很大。
比较而言,诗歌鉴赏题型方面动的刀子更大,直接取消了原本惯例的一道主观简答题而连考了两道选择,第二道选择还是原本散文阅读版块的老面孔“五选二”,这种混搭非主流风格是以前从未见过的。
比起题型方面的调整,诗歌鉴赏中阅读延伸题的变动则更值得关注。之前两年所出的阅读延伸题,多数是“读后感”,从文中选出某个角度,让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或结合自己的经历。本次则是第一回将阅读延伸题的关注点正式转向了原始文本的写作思路上,延伸重点从文本内容向文本手法的迁移未必会成为今后题目的趋势,但是这一动态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而且,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道题目题干的具体表述: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注意加粗的那句话,如果认真审查这个题干,我们会发现,本次的题目非但不要求结合原文,甚至特地告诉我们要脱离原始文本,直接去分析在题干前半截提到的那些“其他同类诗歌”。这个命题方式是极度削弱对原始文本的“阅读”而强化对外部材料的“延伸”的。此刻,150字的字数限制比往年的200字降低,其实是针对这个题干的相应调整,毕竟考生需要回答的内容层次变少了,直接去掉了“分析原文”这一整块内容。
不得不说,这一次北京卷步子迈得有点大,非但颠覆了此前的考察思路,甚至于连阅读延伸题这个新题型在前两年确认下来的格局也超越了。考生如果应变能力或考试训练稍欠,很可能难以迅速接受这种转变,从而使本题得分率不高。在此,我认为,如果今年这个题目反响和评价尚可,未来北京卷恐怕会继续在这个方向走下去;如果今年从考生到老师到阅卷人到阅卷结果都有所反弹的话,那么这种迈大步的创新或许还会倒退回去,变激进为平缓。
至于断句题和默写题,简直简单得不配被提到。今年文言断句是个平铺直叙的叙事性文本,且其中没有安排任何断句陷阱。默写题则是高中阶段各种超级名篇中的超级名句,学校月考可能都不屑于出这么简单的题目。这十几分根本就是在前几道题目挑战考生固有习惯后派发的补偿安慰奖,——白送的。
三 现代文阅读:小有出格,大体因循
所谓小有出格,体现于以下两点。
其一,社科小阅读第二题同样没有出主观简答题,而是出了一道“给原文拟小标题”的题目。表面上看是拟标题,实际就是概括文章段落大意,考察内容和往年的简答题没有区别。但是化转述原文为自行概括归纳,和平日里高中对学生的训练方向有所偏差,因此可能反而造成一些失分情况。
其二,散文阅读题没有选择独立成篇的散文,而是选择了一部小说的前言,因此不论是行文过程中还是在命题时题干里都每每和作者那本小说扯上关系。这可能也会对考生的解题带来一定干扰,但是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散文阅读就是阅读文本本身,和那篇陌生的小说无关。比如第17题其实就是个内容概括题,第18题就是个关键词语含义题,因为甭管是梅里雪山的作用还是绝顶的含义其实都在原文里提到。我们必须坚信,在“非阅读延伸题”的传统题型里,阅读对象就是原始文本本身,不含任何范围外的延伸和关联。
除了以上两点外,现代文阅读版块基本保持了往年原貌。哪怕阅读延伸题,和《海棠花》“距离”或《祁连雪》“观山如读史”都大同小异,无需紧张。
四 作文:形式微调,内核延续
针对北京卷作文真题,学而思高考研[微博]究中心的刘纯老师已经另有专文论述(《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评析》),在此不再赘述。我仅在该文的基础上给大家补充一些自己的话:
本次作文题目的变化点,主要还是集中于材料形式上(例如原先的“有人说……有人说……”罗列破题角度部分被取消),大致的精神内核和考察逻辑是一贯的。考生及现在在读的高中同学们需要从中去体会的,依然是北京作文的口味偏好和关注点。体会生活、体会人文,这两点是未来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总结
上文从各个题型模块的角度对本年度北京语文试卷做出了剖析。大家或许会发现,“简单”和“变化”是上文中出现概率最高的要点。是的,今年高考北京语文卷的核心特点就是既有颠覆变化又有低难度,这两点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果。
2010年,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语文作为迎头第一科,不能给考生感受“变革导致的下马威”,于是卷子难度之低简直像在派发福利;而今年语文卷既然做出了这么多超出往年常规的小“创新”,自然也要给“小白鼠”们一些补偿,因此,难度的降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作为未来即将参加高考的预备役高考选手们,同学们需要从这张试卷中得到些什么呢?我们固然需要关注语文试卷的“变”,并且试图剖明其中有多少比例会固化为今后的新传统,但更重要的,其实是从今年试卷和往年真题的对比中去发现北京语文卷中蕴藏的“不变”。掌握了这些基本立场,我们自然会知道在未来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备战中应当侧重哪些方面。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会持续不断地研究高考,发布新的文章,去不断提炼和沉淀这些“不变”,为更多的高中生提供帮助。
无论今年北京语文卷的“创新”是不是对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往年总结出的规律的一种“报复”,我们都必须知道,命题规律和答题模式,不过是高考考场上的辅助手段,以不变应万变的唯一法门,还是在于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应用能力。而这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的愿望。(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王乃中)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