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名师解析2012上海高考试卷带来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4日 14:16   东方网-文汇报

  语文 平稳之中的四个看点

  王玮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纵观2012年上海市高考(微博)语文试卷,除了整体比较平稳外,有以下几个看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每个版块及每个版块中的语段选择和题目设置分工明确,富有层次。

  如现代文第一语段选文规范、脉络清晰,而题目的设置也基本以考查学生的逻辑能力为主。第二语段选择的是一篇散文,题目则重在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赏析上。而文言文第一语段选取了一段人物传记,考点基本落实在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和对文本信息和人物的基本理解上。文言文第二语段则是选择了一篇记文,考点基本集中在整体理解、概括和赏析上。再加以古诗词默写与赏析和作文,不难看出命题者在对古今文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以及从识记到鉴赏评析各种能力和写作能力上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这样的一种导向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对语文能力的全面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现在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着只关注文言文教学,忽视现代文教学;或只是一味地训练识记知识,而忽略语文整体能力的培养;抑或只专注于阅读教学,而对写作教学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对此,我们当以反思。

  二、现代文第二语段选文有突破。

  《冬阳·童年·骆驼队》属名家作品。文字简洁,却生动有韵味。其中第10题“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7段划线句”,题目涉及到对作品文字的风格鉴赏;第11题“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比加以分析”,要求考生对文本整体结构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有较好的把握;第12题“‘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题目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这样的命题虽看似提了一词,却是抓住了文本的灵魂,考生要答好此题其实是要建筑在对文本全面和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这三个题目集中体现出对文本理解的整体性。

  现代文第二语段所占分值22分,权重较大。而对于这样的文本和题目会有考生不适应。林海音的文字表面看来只是闲淡几笔,但文字背后是有寓意的。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不少教师不能静下心教,学生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样淡淡的,温婉的,却有浓浓情绪的文字,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平时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粗疏的一面。一味的应试教育滋长了语文教学功利的一面,而这种功利往往是“短视”的。少一点所谓解题的技巧,回归语文的本色,阅读、感悟中自会有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

  三、富有张力的作文题。

  这里所说的“张力”是指题目可挖掘的空间较大。但是“写好不易”,它不仅涉及到写作的一些基本要素,还与考生的人文视野、判断力、价值观和思维能力有关。

  四、文学常识和课内外结合题型缺失。

  这两种题型的缺失可能是基于与学业水平考的分工考虑。但高考与学业水平考毕竟功能也有区别,且考虑高考与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建议是否能以较自然融合的方式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名家名篇,而教材中又重点出现的。如果常年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化学 第一题,就考PM2.5

  周丹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高考化学试卷难度、容量总体比较平稳,体现了以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综合素养和学习潜力为主旨。

  一、与2011年相比,从题目结构上看,由七大题,三十小题变为十一大题,六十小题,但是实际题量是与去年相同的。从选择题的形式上看,继续延续去年思路,尽量避免了以往不相干的是非判断的形式,对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理解内化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尽管每道试题所涉及的知识有所减少,但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不降反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新接触的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二、注重联系实际,试题以生活、社会热点素材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开篇第一题,就是今年三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纳入的强制监测指标PM2.5,这一内容课本上没有,但这是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第11题,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察,融入了工业制硝酸的背景;第13题,速率与平衡,以硫酸工业制法为载体;20题,氧化还原,分析的是火法炼铜;第四、五、六大题分别涉及考古、环境治理、发动机耐热部件的制造。试题的背景涉及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等,选择了相当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但也注意到了绝不牵强附会、无目的地进行联系,能与化学基础知识有机结合。不人为地增加考生的阅读和理解困难,但折射出化学与社会、学习化学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新知识教学中,应尽量设置一定的背景、情境,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价值。

  三、试题难度梯度合理。整章试卷总体由易到难,各个大题内各小题也设计了合理的梯度,所以在总体难度上升的同时,又呈现了波浪式的变化。例如第1题的PM2.5;第6题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解读;第18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3题同位素性质;27题,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31题,写铜和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7题根据方程式基本计算。几乎每个大题开头的一小题,起点都很低,使学生能维持良好心态。

  四、实验题总体难度下降。两个题目都是实验室制备实验,虽然其中有个别计算要求较高,但相比往年的化工生产流程分析,学生在心理上觉得容易一些;基本理论部分:元素周期律、速率平衡、氧化还原也无难点出现。有机化学部分很多考生反映做得不顺手;计算题最后一题,分值大概在6-8分,绝大部分考生反映题目看不懂,估计该题得分率会非常低。

  历史 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汲取信息

  周靖 华东师范大学(微博)第二附属中学 金建忠 新场中学

  以“见识”解读历史,用“智慧”激活教学——这是今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给出的启示,注重史料阅读、拓宽史学视域、培养公民意识,将成为中学历史教和学的发展趋向。

  注重史料阅读

  历史教学必须从史料出发。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传和口述史料。与历史研究不同,中学历史教学所涉猎的史料基本以文献史料为主。本试卷大量引入古今中外、形式丰富的文献史料,使之成为试题尤其是最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核心和主干,诸如《左传》、《论语》、《魏书》、《养老律令》、《元史》、《雅典政制》、《风俗论》、《论美国的民主》、《联合国家宣言》、《马歇尔计划》、《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

  史料教学已成为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学会从浩如烟海的史料海洋中拾取贝壳,在精要节选、恰当引用的基础上,学会从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进而了解相对客观的历史,并通过深入解读逐步形成历史“见识”。

  拓宽史学视域

  在打通古今、打通中外的基础上,打通文史哲,即拓宽史学的视域,关注文学和哲学对史学的影响是本试卷的一大亮点。试卷第40题“伏尔泰眼中的中国”,以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的《风俗论》切入,设问:(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述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学生应拓宽史学视域,从文学中提取史学的精神或血肉,从哲学中提取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挖掘名人作品背后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心态,理解异质文化,并学会从大文科的宏观视角解读历史,形成融会贯通的历史“见识”。

  培养公民意识

  当今史学日益重视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历史,而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服务于普通民众的重要内涵。第39题“梭伦的大盾”,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的描述切入,设问:(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试题试图告诫学生,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是树立公民意识的关键所在。又如,本试卷第37题,“开国议政”,从宋初的科举制切入,设问:“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策——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试题试图引导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去体会决策制定前必须考量的综合因素。

  神入历史、角色参与,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将其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有机整合则是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所需关注的重点。学习中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场景中去观察历史、体验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解读历史、研究历史,形成以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历史“见识”。

  政治 几道题目落笔有难度

  蒋敏然 上海交大(微博)附中

  虽然还未见到高考政治真题,但在考试结束后第一时间,笔者拜访了三所市级示范性实验性高中的近10位思想政治学科成绩最好的考生。根据回忆,他们感觉总体难易比较均衡,小部分试题超过了自己的复习范围。“有几道题目落笔较难”。

  重要新闻需学会判断

  从学生回忆的有难度的题目来看,有三题为时政单项选择题,如:“今年5月谷超豪建言的( )在复旦大学(微博)江湾校区奠基。”有四个选项。由于本题许多学校都未归入重点复习范畴,因而学生只能瞎蒙。其测量目标是考识记能力,再现国内重大时事的基本内容等。本题答案应为:“上海数学中心”。

  这也反映出高考时政复习还要认真研读考纲,拓宽复习面。实际上,在2012年高考纲要中,考试内容有规定:时政考“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国内外重大时事内容”,与去年只考到2011年4月不同。出现目前感觉难的原因可能在于:时政复习内容较多,考生并未留意这条新闻的重要性。

  建议:在今后复习过程中,每周应安排一次时政学习,让学生学会判断新闻的重要性,且以主流媒体报道为准。

  理解分析能力需提高

  近5年来上海卷中首次出现连续成组的图片题。如:简答题34题《曹冲称象》,以六幅图画展示了称象的六个步骤,足见命题者煞费苦心。题目新颖,问题设计合理。如第一问“曹冲称象六个步骤体现了什么逻辑分析方法?”测量学生的理解能力,辨认与哲学原理相切合的社会现象。

  考生反映:小学语文也学过有四个步骤的《曹冲称象》,但学习角度与政治高考的哲学思辨有所不同。做题时有些学生感觉读图有困难,可能会影响了做题的准确性。这缘于平时复习中较少遇到多幅图片的题目,反映出考生研判图片、理解分析能力亟待改善。

  建议:应在平时训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观察、理解、分析能力,懂得知识迁移。在哲学复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社会现象、成语、自然科学常识、身边发生的事件等等,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灵活审题、解题准确性需加强

  从去年始,为提高考试结果的有效性,试卷减少了学生的材料阅读时间,通过合并材料和剪裁材料为考生留足考试时间。如,第35、36题两题共享“2005年至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图”,延续了良好的出题意图。

  但据学生反映:第36题容易搞错。究其原因,还在于问题的角度与以往略有不同。一般而言,学生复习时所用经济现象的图示,用经济常识知识回答居多。本次考试则换了角度,要求用政治常识的原理去分析:扩大进出口对本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利。说明考生灵活审题、解题的准确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建议:平时练习时加强审题训练,提高学生在不同原理下解决同一种问题的分析问题能力,增强解题的准确性。

  角度多样,逻辑能力需提升

  本次高考论述题为用材料引出问题。题目样式是“如何在我国立法过程中确保法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测量目标是综合运用能力。设问指向与题型功能较为切合。

  平时复习中,大多学校教师还是会围绕“某个原理或概念的内涵”、某种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原因”以及“怎么做”去训练的。本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对论题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论论证。能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能对每个论点展开较为深入的论述,逻辑连贯完整;能列举政治等方面事实,联系实际地论述相关观点。

  但也有一些学生不太善于组织观点,喜欢背诵书上或模拟卷中现成的答案,对近几年真卷中少见的“如何”一问有些不知所措。说明部分考生还需提高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建议:在复习中应加强逻辑推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升语言组织的有序化、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综合概括总观点,还能够有层次地分解成分论点;既可以用好教材的理论知识,也不失联系各种社会现象。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上海 高考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