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 高考 >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状元 > 正文
王旭明:
你说得非常对,所以我说一方面对我们要求各项措施具体化,比如说你刚才提到的对我们谁负责输出考试成绩的那个部门,要有严格的规定等等,这些具体措施的同时,我们想还要加强引导,这个引导包括不知情权这样的一个说明,比如说教育常识的一个说明,高考(微博)仅仅是一次考试,尽管是一次很重要的考试,但是就是一个考试而已,这个是教育的常识。再比如我们在引导的同时,还要告诉公众这个炒作高考,这个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没有错但不好,我们应该做好事不仅仅做满足于不做错事就行了等等,这些都属于引导的范畴。我希望专家学者,特别是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这些大问题上挺身而出,要敢于说话,具体解释要说服公众。
白岩松:
非常感谢旭明,我非常认同您的这句话,的确可能是有权利这么做,但是不意味着什么事这有权利这么做,就一定是该做的。好,非常感谢王旭明接受我们的连线
我们接下来继续关注另外一个话题,大家都在炒状元,状元会不会被炒糊了,也有一份调查显示,也许出乎大家预料的是,回头看这么多状元里头,达到大家期望值的在社会上的成功比例并没有太高,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画面主持人:
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微博)自发把路过的车辆拦截,把骑自行车的市民强行拽下,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让父母强颜欢笑,隐瞒亲人去世的死讯,甚至不惜让孩子错过与爸爸妈妈最后的绝别,我不知道一个考试究竟有多么重要,为了走进考场…
解说:
尽管这段视频主持人对高考的质疑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短短几天中各大网站上万次地复制转发和评论点击,还是值得玩味。当高考分数线被陆续公布,各种各样的高考状元的报道再次铺天盖地。面对高考状元一年接一年地受到热捧,有人在表达着自己的情绪,而有人则在进行着理性的分析。2009年,蔡言厚教授和他的同事就发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样本涉及从1977年到2008年全国各地省市高考状元,反映了他们的求学和就业情况。
中国校友归网大学评价研究团队首席专家 蔡言厚:
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当时来讲还没有发现高考状元他们的名字踪影,他们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是顶尖的人才了,但是走到社会以后的话,好像他们离普通人的期望相差比较远。
解说:
蔡言厚教授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状元在选大学重视名气,挑专业时奔热门,结果很多人不得不中途换专业,既浪费的教育资源和自己的精力,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
蔡言厚:
高考状元的话,反映我们现在中学教学的应试教育实际上没有根本改变,往往就是满足于考试成绩或者表彰,他就没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兴趣。
解说:
同样的问题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微博)也在思索。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罗崇敏:
我们云南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考状元有64个,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他们在该领域里面成为领军人物,或者是创新型的人才。我们凭一张试卷来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学习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是不公平、不科学、不合理的。
解说:
罗崇敏认为热捧状元的背后,暴露的是高考制度中的弊端,应该优化高考。“北京文理状元均称不考虑港校,”这是媒体在报道北京今年高考状元未来选择时所使用的标题。近年来,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很多地方的高考状元都选择进入香港的大学学习,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市2004年到2011年的19名高考文理状元中就有11人选择去香港读大学。有教育专家认为,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内地高招乃至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应该加快。
画面提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朱清时。
白岩松:
过去北京19个高考状元都有11个都去香港上大学,很多人特别的忧心忡忡,今年两个状元一出来都说在北大和清华(微博)上学,大家松了一口气,其实使我看这个问题正好相反,看到这样的数据的变化的时候,我恰恰看到香港的大学似乎正在内地化,正在用高分的标准去选择学生,我对他们的如果一直坚持这样的前景的话对香港的大学持堪忧的态度,另外别忽略了它每年提供给非常高额的奖学金所起到的巨大的吸引力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两天在英国恰恰看到一个争论,牛桥也就是牛津和剑桥,有一个学生六门全是A,就是棒极了考试,但是面试不合格,社会上很争论,你怎么成绩这么好的敢不要,什么时候咱们学校成绩特别好的也敢不要,有他自己的标准,咱们的高考可能就独立了。
针对高考状元的成功率大家的看法也不太一样,王攀认为教育研究当中有个“第10名现象”成绩最好的,往往不是成就最大的,成就最大的竟是成绩中等偏上的,应该普及一下调查结果。相反是张天蔚,状元跟成材的关系应该按成材率比较,如果比较“状元群体”与“非状元群体”的成材率,估计是状元群体高一些,大家不要太非理性。不管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接下来听听一位专家,我们连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的副院长熊丙奇(微博),熊院长您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你好岩松。
白岩松:
首先问您这个问题了,您怎么看待持续炒热的状元的热潮?和被炒热了很多的比例去香港上学了,我们的北大、清华排名全世界不是很高。
熊丙奇:
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之下,实际上教育已经变成了竞技教育,在竞技教育这样的框架下,竞技教育就是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放在一个跑道上来跑,我们很关心跑道上的第一名,也就是冠军,所以我们状元就是竞技教育的第一名,因此每一年高考就像一个赛场,赛出了第一名大家就关注第一名,所以有状元热,这个状元热的背后是我们高考制度单一的评价体系所致。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状元他去向确实也令大家关注,这几年状元选择港校,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他们的个体选择,但是背后反映出教育的国际化的竞争,相对来看我们的内地学校在境外的学校的竞争实际上还是处于一种劣势,尤其是在我们的基本教育制度和教育职能上,实际上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白岩松:
熊院长您是什么建议,刚才有一个调查数据非常有意思,说状元未来的成功率并不高,像鸡生蛋蛋生鸡,是本身成功率就不高,还是因为在状元的时候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压力变大了反而将来举步维艰,您怎么看待这个调查?
熊丙奇:
实际上我们应该客观分析,状元实际上反映一方面的学生的优势,也就是说他是知识教育的成果,不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或素养,因此我们不能够以为他是考试上的状元,就认为是其他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优势,而实际上我们调查研究显示,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只有5%左右,他的能力或者素质可能更有利他成材。而我们现在的知识和知识教育的成果的状元,只能够是知识方面反映出他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目前的评价制度制造了状元,但真正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应该是多元评价体系。
白岩松:
非常感谢熊院给我们带来的解析。
专家们的意见给我一点信心,平常我跟自己的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是“假如你敢考第一的话,我就真的跟你急”,开一个玩笑,他倒真没考过第一。不过我觉得我们平常都讨厌应试教育,但是为什么往往在关键时刻又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呢?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