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下降考问“体育课之痛”

2012年12月19日09:58  新华日报    

  从小学到大学16年,有效锻炼只有12天——

  体质下降考问“体育课之痛”

  上周,上海东华大学[微博]一名大二男生在篮球课上猝死,学生体质下降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南京理工大学[微博]体育部主任王宗平教授昨天介绍,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我国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设4个学时的体育课,小学三年级到初三每周3个学时,高三到大学每周2个学时,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要上1404个学时的体育课。按理说,1404个体育学时,学生应该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熟练掌握2到4个项目的运动技能,进而形成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但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王宗平发现,只有20%不到的大学生经常自我锻炼,不足10%的上班成年人养成了运动习惯。

  为何这么多堂体育课都没能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这1400多堂体育课充满“水分”,开课率不足、锻炼密度不大,质量难以保证。2011年部分省份的抽查显示,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初中达76%。更令人担忧的是,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也不大,如果按通常40%的练习密度计算,16年中只有12天时间的有效锻炼。

  和文化课一样,体育课也分课内和课外。不过和文化课不同的是,上体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巧,以便课外能够自己锻炼。现实中,学生往往一两个星期就能养成做课外语文、数学作业的习惯,却很难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文化课错过了还可以补回来,很少听说补上体育课的。”王宗平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31%的小学、83%的初中从来不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全国仅有21.95%的中小学、12.47%的高中学校能够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课上得零零散散,不能形成系统,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本月初透露,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超编100多万,但体育教师缺编30多万。有关专家认为,一个体育老师的满工作量为一周6次课12学时,但由于体育老师少,一位体育老师往往要承担几个老师的工作量,体能消耗比较大,教学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学生体质下降,对学生体育达标的要求也相应降低。引领学生体育锻炼的国家锻炼标准,经过了1989年、1990年、2002年和2007年四次修订,每修订一次,标准下降一次。以大学生组男子1000米为例,1989年的合格标准是3分55秒,2007年合格标准是4分33秒,降低了38秒;女子800米则从3分50秒改至4分23秒,降了33秒。即便如此,目前合格率也仅为三成!相关数据证实,学生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5年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5年下降。

  不少专家认为,很多学生、家长[微博]、校长并非认识不到体育锻炼对智力开发、人格塑造的促进作用,但是面对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把时间花在辅导班、补习班而不是运动场上。倡导“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清华大学[微博],每年有近5000名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有参加半程的、有参加10公里的、有参加5公里的。只可惜,这样的学校在全国屈指可数。

  记者林华维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