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异地高考 京沪粤各有“压力”(图)

2012年12月27日16:13  金羊网-羊城晚报    
放开异地高考京沪粤各有“压力”(图)

放开异地高考[微博] 京沪粤各有“压力”

漫画/冯印澄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实习生 林晓湄

  今天,距离教育部提出的“异地高考”时间表仅剩4天,但包括广东在内的大部分省市的方案仍在制定中。

  12月25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向媒体发布《我省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需稳妥推进》的消息,发布了8名专家对异地高考方案的意见,认为“异地高考”要考虑现实承载能力,“异地高考”应稳妥推进,并合理设置门槛。

  作为全国外来工第一大省的广东,异地高考方案牵动着各方神经。而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要消除异地高考面临的“两难”境地,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根本之道在于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放开异地高考京沪粤各有“压力”

  京沪两地将面临“高考移民[微博]”冲击,广东压力主要来自“就地高考”

  今年暑假,一条微博公布的一组数据亮瞎了广大网友的眼睛———同样是考上北京大学[微博],安徽的比率是7826:1,而北京只要190:1,北京人上北大的几率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而上海人更狠,上海考生进复旦大学[微博]的几率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374倍……高考就这么不公平?

  公开资料亦显示,各地优良大学资源不平衡严重,不同地区的一本录取率差异悬殊:北京超过27%,上海超过20%,广东仅为6%,四川更低达3.99%。难怪有网友在微博上调侃:高考固需拼,投胎才是艺术!

  根据目前的高考招生实际情况,在异地高考政策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北京、上海和广东,但三地承受的压力特点不尽相同。

  据分析,异地高考主要分成两类情况,一类是“就地高考”,即虽然户籍都不在A地,但子女随父母长年在A地就读,随之产生在A地高考的需求;一类是“高考移民”,即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

  如果彻底放开异地高考,京沪属于高考招生资源相对充沛的“高考洼地”,将首先面临“高考移民”的冲击,其次是“就地高考”的冲击。而广东本来的高考招生资源就比较紧张,主要压力来自“就地高考”,“高考移民”的冲击相对较小。

  特点1

  重点高校本地化

  以2012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微博]在全国各省市招生的数据来分析———

  省市 户籍人口 高考人数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复旦大学

  名称 (约) (万人)

  / / / 计划招生人数(不包括医科、保送生)【北大招生网数据】 计划招生人数(包括医科、不包括保送生)【中大招生网数据】 计划招生人数(包括医科、不包括保送生)【复旦招生网数据】

  北京 1300 7.3 396 57 40

  上海 1421 5.5 30 47 810 【复旦招生办数据】

  广东 8500 65.5 34 4100 52 【中大招生办数据】

  湖北 6200 46.2 45 171 42

  黑龙江 3824 20.8 43 80 30

  江苏 7300 47.5 48 101 61

  全国总 / / 2650 8000 2860 招生人数 (后媒体公布,实际招收3484人) (含港澳台300名)【中大招生办数据】 【复旦招生办数据】

  其中,北京大学在北京招生的人数为396人,相当于广东的10倍;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人数为810人,相当于广东的16倍,而中山大学也特别“倾向于”广东,招生人数为4100人!据了解,几乎所有教育部部属重点大学,虽然主要的拨款来自中央,如果加上保送生、自主招生等其他不纳入全国招生计划的数字,都“不约而同”地把近50%的实际招生名额给予了当地。

  特点2

  高考洼地聚名校

  以2012年北上广三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一本录取率的数据来分析———

  全国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9% 高考一本录取率8.5%

  北京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 高考一本录取率27%

  (是全国平均水平2.2倍) (是全国平均水平3.2倍)

  上海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70% 高考一本录取率 20%

  (是全国平均水平2.6倍) (是全国平均水平2.4倍)

  广东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2% 高考一本录取率 6%,

  (是全国平均水平1.2倍) (是全国平均水平0.7倍)

  (2012年高考数据)

  由此可见,北京成为读好学校最容易的城市,上海成为考大学最容易的城市。而同样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中地的广东则与全国水平几乎没有优势。

  特点3

  广东压力在“刚需”

  公开资料显示,在广东的“新客家”人口超过2000万,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刚需”不可小觑。

  12月6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广东要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面临着各方面的难题。首先是随迁子女人数非常多,目前,在广东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到338万人,占全国的1/3,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25万的速度在增长;其次,国家每年安排给广东的本科招生计划比例偏低,特别是重点本科的招生计划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故事

  重庆孩子广东读书何地高考左右为难

  小光今年15岁,长得水灵灵的,是一个有点叛逆的重庆妹子。小光妈妈特别怕她学坏,这也是小光至今还在广州读高中的主要原因。

  “愁死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小光妈妈跟羊城晚报记者诉苦,她真不想让女儿回重庆读书,但老师已经给她下了最后通牒:“你这样扣着她在广州,终究还是要回重庆高考,会害死她的。”

  小光的爸爸妈妈都是重庆人,在广州打拼了20多年,开着一间小公司,早年就在番禺买了房子,最近又买了辆车,在邻居的眼里,是很幸福的广州“新客家”。在小光读高中之前,小光妈妈也并不觉得户口是什么问题,“因为想着将来还要回重庆养老,加上老家集体用地出租效益很好,每年有上万元的分红,所以都舍不得把户口转出来”。

  今年6月,小光在小区附属的初中毕业,在升高中的时候,妈妈这才发现小光面临两难境地:番禺区就有不少私立高中,多付些学费便可以读高中,但是,学习和考试的教材却和重庆大相径庭。“按照现在的政策,3年后,小光必须回原籍高考,重庆考卷和广东考卷是两码事,怎么办?!”老师也催促小光妈妈,“早点转回去读,早点跟上进度。”

  小光妈妈非常犹豫,“小光已经大了,又漂亮又叛逆,在广州都有不少男生来‘撩’她。现在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回去读书,根本管不住,‘野’了怎么办?”但是,要让妈妈跟着回重庆陪读,也不现实。“我们开的是夫妻店,平时老公主外我主内,我要走了,公司要塌下半边天。”

  小光也不想回去,这个在周末会把头发临时漂染成一缕缕紫色的女孩儿,喜欢和同学们逛街、喝奶茶,粤语讲得顺溜溜的,还参加了番禺一个义工组织,在广州生活得有滋有味,“我回去干嘛?别说回去定居,过年回老家我都老大不愿意,又冷又湿,没有朋友,重庆话我也听不懂,我不想成为被遗弃的留守儿童!”

  “现在我们全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广东参加高考。”小光妈妈说。

  某校长

  先由全国统考

  再由国家调配

  A校长是广东省一所著名的大学校长(应本人要求,学校名和校长名字皆隐去),在教育界浸淫几十年,A对异地高考的态度是:一定要改,但是眼下看来,让地方政府担当异地高考改革的重担,一是找错了对象,二是改错了方向,“高考歧视无法靠地方政府抹平”。

  解密:

  名牌大学,为何喜欢本地生?

  与他的同仁一样,作为一所在广东的著名大学,A的学校也在广东本地招录了大部分学生,而在早年,他们在外地招生的比例要更高一些。A坦承:“其实外地生源要比本地生源好一些。”

  他举了个例子,“2012年,我们在广东招生的人数,是在江苏招生人数的近100倍,广东考生总数是65.5万人,江苏考生总数是47.5万人,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广东录取的是成绩排在前5%的学生,那么在江苏,很可能录取的就是前0.5%的学生。这就造成一种情况:虽然外地学生的总量很小,但是在奖学金评定时,我们常常发现,外地生的‘中奖率’要比本地生高。在全国统招的研究生当中,因为衡量标准是划一的,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本科阶段。这种优秀不仅仅是说读书成绩,而且体现在综合能力上,毕业后,他们的就业也常常排名靠前。”

  既然如此,为什么名牌大学还要把那么多的招生指标倾斜在本省、本市?A说,“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一是不得已而为之。省属、市属大学主要靠本省财政养活,食人俸禄,自然要把最大的蛋糕留给本地生;即使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本省、市也常常会给予不菲的财政支持,所谓吃人嘴短,也要照顾本地生;再退一步,像北大、清华[微博]这种资金非常雄厚的超一流高校,不看重本地财政支持,但‘县官不如现管’,学校的市政设施、交通便利、周边环境……哪一样不要本地支持?”

  “第二个原因是在一个地方招多招少,生源差异并不特别大。以北京大学为例,即使它把1/3的招生指标留给北京,也就是在北京招几百名学生,往往第200名学生和第400名学生的考分也就差了不到20分,绝对还是‘掐尖’的。”

  “第三个原因是学校体制方面的。大学的校长常常几年一换,而由于生源的差异对学校口碑产生的影响,却要经过多年积累才能显现。你如果是我,是愿意坚持全国平均招生、得罪当地,还是愿意顺应现实,你好、我好、大家好?”

  观点:

  高考歧视,地方政府难抹平!

  A校长认为,异地高考的初衷是便利外地考生高考,倡导高考公平性,但方法是错的,“就好像你欠了钱,要我去还!”

  A校长认为,首先,招生指标尤其是异地名牌大学的招生指标,都不是地方政府定的,而真正的好学校,永远是稀缺资源,一旦放开异地高考,外地考生一拥而入,本地生肯定不满意,真是“顺了公婆心,就得逆了姑嫂意”。其次,即使调剂一些招生指标到考生涌入的省市,但是你怎么知道增加的指标就能补上缺口?对于新增考生的考试成绩你怎么预测?再次,你增加甲地的指标,就意味着减少乙地的指标,那被减少指标的省份,怎么向本地的父老乡亲交代?

  A校长认为,解决异地高考之难,其实可以“退一步”看问题。

  “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很长时间都是全国一本大纲、一套教材、一份高考试卷。后来有人提出,边缘省份的教育资源落后,如果全国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边缘省份的学生就吃亏了,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最终形成眼下全国各省市各学各、各考各、高考成绩失去可比性的结果。其实我认为,统学统考的老办法应该保留,根本没有必要人为地突显地区差距。”

  “全国统考之后,边缘地区怎么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先统一考,再由国家调配,适当地对落后地区加分,而不是人为地割裂各地,框死各地招生人数。这样,全国考[微博]生就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因为无论我在哪里考,都不是和这个省的人在抢指标,而是和全国考生竞争。”

  观点对对碰

  熊丙奇[微博]

  全国统一考试 学校自主招生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认为,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确实很难、但必须实施,实施的成功关键在于中央肯不肯放权给高校。

  羊城晚报:异地高考“左右为难”的源头在哪里?

  熊丙奇:源头是我们目前寻求的解决途径就是错误的,因为现有的高考制度就不是“对”的制度,各个地方的招生指标不均衡,人为造成了各地享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在“错”的基座上纠错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要促进高考公平,关键是政府要愿意放权,推进高考改革,实现自主招生。

  高考制度怎么改?我认为,要在合理范围内打破按计划录取的制度。如果把全国高校分为3类———全国重点大学、地方院校和高职高专,在现在的制度框架之下,国家级院校(往往也是一流院校)应该面向全国招生,让全国考生公平竞争,这就能解决异地高考的核心问题。对于地方性高校,既然是当地出资给它办,那么向当地学生倾斜也是合情合理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这样的。对于高职高专,现在普遍都招不满学生,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羊城晚报:要彻底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你觉得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熊丙奇:全国统一考试、学校自主招生。这里要提醒一句:全国统一考试不等于全国集中录取,只凭一个分数定乾坤,这个方法并不科学。首先应该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考试,让学生以这个为基本前提去申请大学,但不是只靠一条一刀切的分数线来划分学生优劣。在达到一个最低分数线之后,招具体哪个学生的权利,应该交给学校,没有学校不想招好学生的,他觉得这个学生综合水平比较高、比较适合这个学校,就可以录取他,而不用在乎他是来自哪个省、哪个市的。

  突破了地域界限,还学校招生权之后,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的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