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高考语文试卷的思路不同

2014年04月16日10:55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相比之下,大陆高考[微博]语文试卷的思路则不同。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为例:

  一、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 “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下略)

  这篇材料的题目为《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全文870字,此处为部分引录。文章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专业。这里且不说题目之冗长晦涩,也不说内容距离高中学生知识结构甚远,单就题型而言,考生一展开试卷,扑面一大片黑黢黢的文字,心理上易产生紧张感,影响后续的发挥。

  而更值得质疑的是,以此类阅读题作为汉语文考试的起首题,是否符合该学科的规律?因为,考试命题本身是一门科学。但凡设计合理的考卷,应依循本学科的规律,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引领考生步步深入该门课程的“堂奥”,而不是置其不顾,“另辟蹊径”。

  并且,倘进一步推敲,在试题的分类上也存在问题。由表中可见,大陆新课标卷共分六大部分。其中有四大部分属于阅读类试题: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但四者在概念上并不属于同一个层级,如“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是按时间分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是按文体特点分类。四者并列一起,内涵上会有交叉重叠,即“现代文”中可以包含“文学类”和“实用类”,“文学类文本”也可以包括“现代文”和“古诗文”。除了“古诗文”之外,其余三个概念内涵和外延都颇模糊,缺乏应有的“科学性”。而这种不严谨的分类法出现于国家级的母语考试,未免有些轻率,客观上也有误导考生之嫌。笔者浏览2013年其他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几乎有一半是采用这种分类法的。

  相比之下,台湾学测国文的试卷结构则相对比较合理,至少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概念明确,不易产生歧义。

  一份设计合理的试卷应该以少胜多,由约见博,通过最精简的试题来考量考生的母语基本素养

  两岸除了试卷结构存在差异之外,题型的设计思路也有所不同,尤其是阅读类题目。仍以上述2013年大陆高考语文第一题为例,要求依据阅读材料回答如下3道小题: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上述3道小题均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思维向度单一,呈低水平重复,有设置逻辑陷阱之嫌。并且,在第3小题中,作为题干的A、B、C、D各项文字表述多达四个分句,冗长累赘,毫无意义地增加考生判断上的困难。

  事实上,这段题干的设题还不算多,试卷第三大部分“文学类文本”的设题则多达4道,所用题干材料为阿城的短篇小说《峡谷》,全文长达1300字,题目要求如下:

  (题干材料此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目一连问了4个问题,似对考生形成连环“轰炸”,又像糖葫芦式的“题串”。笔者有些怀疑:作为一篇文学性小说,这些阅读理解题——尤其是第2、4小题——是否存在所谓“标准答案”?又该如何认定?

  问题不仅如此。为了编出这种糖葫芦串式的连环题,命题者不得不对文本挖地三尺,无中生有,做过度解读。与此同时,鉴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教师不得不如法炮制,编制出大量“模拟”试题,供学生进行应试训练。而经过这种畸形的“阅读训练”的学生,非但不可能从阅读中获得真正的自我成长,相反,会产生“反阅读”的心理。君不见,每年高考甫一结束,不少学校会“上演”高三毕业班集体撕毁课本和模拟考卷的“情景剧”。

  值得寻味的是,在台湾学测国文试卷中,没有这类以整篇小说作为题干材料的阅读题,也没有这种糖葫芦式的“题串”。如果要进行比较的话,与之相近的有下面这类题,如2011学年度学测国文第一部分选择题第12、13组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2-13题

  台湾有许多河流深情地低吟新旧生命的更新与轮回,孕育高山与平原的历史、文化及各族群的光辉。

  ……如果没有了河流,人们仍然能活下去,但却会变得毫无情意。

  台湾的河流在短短的三十年内,将面临长达亿年寿命的临终时刻,这是台湾土地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也是生存的孽缘。许多河流在不久的将来将无法回到大海的怀抱,成为断河。

  现代人只要水不要河流,他们将不爱的留给河流抛给河川,然后以水利工程技术建堤防隔绝人河关系,建水坝和拦河堰截断回到大海老家的路,用越域引水抽干河水,满足人类需水的欲求,很少人尽心尽力去整治复原河流,以免重蹈中东沙漠化的终极命运。

  治疗和呵护重病的河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河禁。

  在十年至二十年内尽可能禁止人类进入河川,禁止任何侵犯河流的行为,建造卫生下水道,编组河川警察,建立控制污染的追查网络和人力系统,把砂石采集权收回国营,广建湿地湖泊补注地下水,让河流休养生息恢复健康。

  不然,河流终将成为台湾人的记忆、被遗忘的大地之歌。(曾贵海〈河流终将成为记忆〉)

  12. 依据引文,符合作者观点的选项是:

  (A)河流虽被破坏,人们还是能继续生存,不会有丝毫改变

  (B)河流生命的迅速枯萎,起因于地层的自然变动

  (C)河流如被破坏,他所孕育的历史文化光辉,将面临终结

  (D)河流即使被拦腰截断,也不会影响它源远流长

  13. 依据引文,作者认为台湾河流面临的灾难是:

  (A)因为气候暖化,将遭遇沙漠化

  (B)因为经常泛滥,隔绝了人河关系

  (C)因为现代人需水量大,河流将枯竭成为断河

  (D)因为现代人不要河流,河流的生态遭受破坏

  所引题干阅读材料只有410字,内容关涉学生切身的生存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台湾社会面临的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并且,题目文字表述言简意赅,题旨显豁,考生容易领会。

  考试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训练,而且是很重要的思维训练。题目的表述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字简洁、逻辑严谨的试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同样,文字冗长、思维混乱的题目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大陆高考语文应当引以为鉴。

  与台湾学测国文相比,大陆高考语文确实存在阅读题材料文本过长的问题。以2013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微博]课标II卷为例,其中文学类文本字数1300字,实用类1500字,现代文870字,文言文650字,再加上其他说明性文字,一份考卷总字数多达8500字,迫使考生将大量时间耗在读题上,因而影响答题质量。而台湾学测国文基本控制在6000字左右。

  也许有人会说,试题阅读材料越长,下设题目越多,越能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此理论似不成立。汉语文本身有其内在规律,一份设计合理的试卷应该以少胜多,由约见博,通过最精简的试题来考量考生的母语基本素养。

  对此,最典型的例子当属1932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新生入学考试代拟国文试题。他出了一道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为“孙行者”三字。诚然,今天的高考无论在规模还是性质上都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模仿陈先生这种出题思路,但其中暗含的汉语文规律的“玄机”,却值得我们深思。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