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一手思辨一手乡愁

2014年06月09日12: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收藏本文     
破禁忌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破禁忌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破“壳”而出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破“壳”而出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发现把作文题都串起来,是一段好暖的情话:没有什么不朽,我们终将生老病死。但我不想探究老规矩,只想带你走过那门那路那独木桥,穿越沙漠和自由,穷村落和茫茫山顶,在空谷数繁星,在窗边看霓虹。想如芯片一般永驻你心,做永久的房客,共谱一篇爱情剧本,记录点滴,让我不用站起便拥有这个世界。”

  6月7日,高考[微博]第一天。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目甫一公布,“不出所料”地引来全民热议。在微博上,更是有网友别出心裁,把18地的作文题目串成这样一段“情话”,得到十数万计转发。

  每年高考,为什么作文题目永远是最受关注的那一个?今年全国作文题,哪些有新意,哪些被“吐槽”,显示出何种变化趋势?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文题目的变迁,又如何折射出变迁中的中国?

  全民热议:“北京新意”里的突破

  “大赞、狂赞”,是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上点评北京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时用的字眼。被他盛赞的作文题目,是“老规矩”——“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些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的“老规矩”,与今年参加高考的多数“95后”,都有一点儿“距离”。

  在王旭明看来,这一题目在选材上紧扣社会现实,同时也能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有专家指出,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这样的作文题目凸显了北京的特点,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中承载了“乡愁”。

  而在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上海,今年的作文题目则与“自由”有关。这道“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与可以选择道路的“自由”之间的思辨题目,取材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著作。北京大学[微博]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对本报表示,北京谈“规矩”、上海谈“自由”,都恰当地融入了地方特色,很有新意。

  温儒敏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并表现出了“向理性回归”的倾向。同时,注重逻辑和思辨的特点在今年的考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多、善思考的同学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温儒敏说。

  他举例说,辽宁卷的“科技改变生活”,广东卷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的对比,体现出了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福建卷的“空谷”、全国卷I的“山羊过独木桥”、湖北卷“山顶的风景”等题目,则体现出材料题占据绝大多数的大趋势,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而在一向“文艺”的江苏与浙江,“青春的不朽”与“门与路”的题目,与山东的“开窗看问题”一起,体现出高考作文注重考察学生思辨能力的一向趋势。

  与此相较,以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为代表的一些省份,其题目则被许多考生认为“不好写”。对此,温儒敏点评道:“一旦题目的指向性、规定性过强,就不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如果题目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求学生们去写他们自己没有接触过、经历过的事情,就容易让学生无话可说,只能泛泛而论。”

  北京的“新意”,还不止于题材。

  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在结构和形式上都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在结构上,增加了一道150字“小作文”题目;而在形式上,这道“小作文”则打破了“诗歌除外”的高考作文惯例。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何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一道“微写作”的题目,增加了语文及写作的应用性,同时能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精准的表达。而放开体裁的限制,也给了擅长诗歌写作的同学发挥的空间。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诗歌此次“解禁”,也被专家视为高考语文中文学性回归的信号。

  舆论中心:高考作文成“新民俗”

  高考作文的“社会议题”性质,在新媒体时代尤为凸显。从7日公布到8日,短短两天,在微博上,关于高考作文的话题就有近3000万的阅读量。

  而在高考开始前,6月6日,手机百度联合百度指数和百度搜索风云榜发布的《手机百度2014高考蓝皮书》显示,在移动搜索中,语文是检索次数最多的科目,而作文更是占据九成以上的份额成为关注焦点。

  事实上,近年来,每一次公布高考作文题目,总会激起网上热议,这也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新民俗”,可谓全民参与、“全民作文”。在这种背景下,高考作文可以说不仅是考学生,也在“考”老师和命题人,因为人们讨论最多的,往往是哪些省份的题目出得好,哪些省份的题目出得不好。

  为何高考作文总是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是最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置身其中,获得一种参与感。”温儒敏说。

  但温儒敏同时指出,对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来说,网上的议论大多是经验性的、调侃性的,所以有时难以进入到对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的科学探究中去。

  何杰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对高考作文的热议,一方面可以促进一线教师与命题人在出题的过程中更加认真谨慎,另一方面,还应当引导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教学本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被热炒的话题而存在。

  “好的作文题目应该具备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公平性,即必须保障题目对于每个同学都是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二是挑战性,即以思维的挑战性来区分作文的高下优劣,从而让读书广、有见识的同学能够脱颖而出。”何杰说。

  温儒敏表示,高考作文题目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有话可说。规定性太死、远离同学们生活实践的题目,必然会导致空谈,学生们只能依靠猜测和搬用格言警句、古典诗词来填充思路的空白,最终写成了套作与模式化的作文。

  何杰同时指出,在关注高考作文本身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高考作文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高考作文本质仍然是写作。它的直接目的虽然是应试,是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块敲门砖,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是通过对学生的表达、积累和思维的训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日后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因为写作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温儒敏表示,高考作文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放宽视角,关注时代与社会,而不是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要写出优秀的作文,要培养全面的能力。因此,所谓“考前预测”意义不大,在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中,应当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反应和对各种不同材料的把握,并把它变成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更加收放自如。

  高考作文:关注时代与思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部高考作文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史。

  从1952年到1977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制度断断续续地走过了25年。在不多的记载中,一些高考作文题目,都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比如,1953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写一个你熟悉的革命干部”;1956年,题目则是“我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1960年的“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3年的“‘五一’劳动节日记”、1964年的“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每一道作文题,都彰显出时代的特色。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在邓小平力主下恢复。自此,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就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话题和视野。

  恢复高考后的最初几年,作文题目的政治指向性较为突出。比如,1977年,北京市的作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的作文题为“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西藏的作文题则为“我的革命理想”。1978年,全国统一的作文题目则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进入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题目中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对社会的关注则逐渐上升。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就成为198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而环境与生态问题,则连续出现在1985、1986两年的高考作文中。

  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考作文题目的内容则更为广泛,其中对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考察,成为新的趋势。比如,1990年,作文题是对“花与刺”问题的思辨,1991年则是关于“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探讨。到了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题目,更是一时间激起社会热议,人们发现,高考这根“指挥棒”中,又增加了思维的开放性、趣味性和想象力的内容。

  类似的高考题目成为社会舆论焦点的例子,还有2001年的“诚信”。这道题目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乘船必须抛弃一个行囊时,把“诚信”丢入水中,留下了“美貌”、“才学”、“金钱”等背囊——这道用寓言引出的古老价值命题,也激发出许多满分名篇。

  2004年起,高考作文放开各地自主命题,关心社会热点、鼓励多元思考等共同成就了高考作文命题多元化的趋势和走向。

  最近几年,各地的高考题目也越来越“接地气”。比如,2013年的江西作文题“学生有三怕”,2011年全国卷的“代买彩票”,都与学生生活相去不远。2011年的浙江作文题“我的时间”,2010年全国卷的“浅阅读行动”,则都与学生的个人体验有关。

  在形式上,高考作文题目则经历了由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到材料作文成为绝对主流的演变。分析人士指出,在这种变化背后,事实上也体现出高考作文提倡思维、表达创新与多样化的内在要求。

  高考作文虽屡经变迁,但依然有不变的内涵。

  比如,2012年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2010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就体现出对关注思辨的传统的承接,这一传统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依然持续。

  而对时代的关注,则也是高考作文不变的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注环境问题,2008年聚焦抗震救灾、2009年天津卷关注“90后”,到今年的作文题目中,普遍关注科技与现代化、城市化及其相关命题以及对基层、对真善美的价值观的追求,都体现出这一“不变”的精神内核。

  18套高考作文题一览

  新课标I:“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

  新课标II:“山羊过独木桥”

  北京卷:“老规矩”

  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

  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

  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

  福建卷:“空谷”

  辽宁卷:“科技进步与环境”

  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

  湖南卷:“最美乡村干部”

  广东卷:“从黑白片到数码技术”

  山东卷:“开窗看问题”

  浙江卷:“门与路”

  江苏卷:“关于不朽”

  湖北卷:“山上的风景”

  重庆卷:“碎的是玻璃 不碎的是责任”

  天津卷:“智能芯片”

  广西卷:“老王生病”

  申孟哲 武梦恬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