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是不是该取消了?

2014年12月22日14:42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本文选自大智若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此次高考[微博]改革方案有一个亮点,是自主招生考核明年起全国统一安排在高考后进行。而我却看到了黑点,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自主招生气数已尽,已经快完成了所谓破冰的使命,要不了几年,自主招生的形式将会逐步取消。

  非常道自主招生事件

  自主招生实施第四年,也就是2007年,我就开始唱衰自主招生了。并不是我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比较早发现了自主招生的悖论。

  2003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开始了历史性的突破,从那一年开始,高考制度的坚冰开始有破裂的迹象,自主招生是高考光荣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在实施的时候有点走样了。

  就在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第一年,即2003年,我被人扇了一记耳光,准确地说,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自主招生制度上,到现在我还感到隐隐作痛,所以我对自主招生的记忆是艰涩的。

  2003年某月某日,一对中年夫妇衣衫不整闯进我供职的报社,指着我的鼻子破口大骂,那对中年夫妇是知识分子,他们在报社纠缠了3天。他们表现的是苦大仇深,行动是粗鲁的,眼光是绝望的,语言是凌乱的,我到底给他们带来什么深重的伤害,导致他们如此失态?原因就是自主招生,2003年是自主招生的第一年,我理所当然要关注大学到底通过自主招生招到什么样另类的人才。首次自主招生实施后,我采访了一位受益者,他了考580分,离某著名大学理科录取线还差20分,由于这个同学在高考前通过自主招生,他被录取了!对于这个同学的家庭来说,应该是一个莫大的喜讯。然而,我错了,当我把这个重大的改革成果报道出去后,中年夫妇说我的报道使他们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儿子降了20份被录取是耻辱!从2003年自主招生开始,我就对自主招生充满了迷惑,在高考应试教育的框架内,对于通过自主招生被录取的考生而言,他们就简单的机会主义者吗?对大学而言,自主招生就意味着降20分吗?

  自主招生没破冰

  其实,自主招生的渊源流长,早在1966年,就有人提出,现行的高考制度有问题,是否可以采取中学推荐和高等学校选拔相结合的办法,由中学根据学生三年的学习成绩,分类送到招生委员会,由招生委员会根据各个中学高中毕业生的学业不同情况,进行平衡。后来,那个时代粗糙的高考把自主招生演变成推荐上学,文化考查。

  2003年,22所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享受高校自主招生的待遇,可降分录取,一般降分的标准在10—20分,但自主招生的名额一般不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5%。除了文艺、体育特长生享受降分录取外,享受大学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考生在科技发明、思想品德等方面要非常优秀,享受大学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考生由地方申报,然后接受地方中学组成的考察组考察和认定,还要接受大学专家的审查。自主招生给高考改革透露的信息是,分数不是惟一的录取标准了,高校自主招生便于大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分数第一”、“分数至上”给不拘一格选人才带来负面影响,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录取模式出现个性化、多样化方式,使考试录取方式改变过于单一的弊端。

  简单地说,自主招生有3个关键词,报名、测试和降分,降分录取是自主招生最主要的一个矛盾。有的中学看准自主招生中的“降分效应”,把那些加分后恰好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推给高校,即“推良不推优”;有的学校弄虚作假,给学生假的证书、竞赛获奖证明,将学生推给高校,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声誉。 

  自主招生的改革并没有走入一个死胡同,2006年,北大、清华[微博]高考自主招生政策开始调整,清华最多可降30分录取,比往年多降了10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北大降分可能会突破30分。

  破冰之作仍在继续进行。

  2006年,复旦大学[微博]和上海交大[微博]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开始深化,自主选拔录取的步骤基本类似,先报名,再“海选”出1200人,然后面试,预录取的300名考生再参加高考。

  自主招生会成为鸡肋吗

  目前,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八九十所,每年参加自主招生被录取的也就一两万人。按说,这个规模是可观的。但自主招生搞得轰轰烈烈,并没有忠实履行招收特殊才能的初衷,一些大学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打着自主招生的旗号,实际上提前在预定高分考生。后来沦为大学争抢尖子生的暗战。尤其是高校联盟考试,加重生源争抢,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大都是高分生,而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些经过缜密论证的教育改革的政策,落实到后来都演变成“掐尖”。

  实际上,2005年,北京某大学想退出自主招生学校,理由是自主招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点得不偿失”。

  从2015年开始,自主招生考核全国统一安排在高考后进行,大学参与自主招生的积极性大为减弱,因为不像在考前可以在中学提前筛选尖子生,考后,大量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大学由于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参与自主招生得不偿失。

  考生参与积极性不如以前,之所以自主招生会形成小高考形象,是由于考前自主招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机会,考后的学生大多心里有数了,不会去努力自己没希望的事情。的确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比例毕竟很少,而且这种考生考核的标准又难以把握,自主招生只会成为越来越小众的招生行为。所以,大学和学生双方都没积极性。

  最重要的,是昨天教育部公布的两个意见,虽然有不少悬念,但应该是高考改革比较彻底的方案,3+3考试模式,最大的突破就是淡化分数,实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录取参考。自主招生的初衷也是淡化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模式。如果两个意见正常落实,那么,自主招生存在的补充性在哪里?不就是一个鸡肋吗?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自主招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