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共382份文件失效,其中共有八份是和“985”、“211”工程相关的文件。
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苏联的专业学院制度,由中央政府的业务部委直接管理大学。
部委办学的弊端非常明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大规模合并划转,原业务部委管理的大学被剥离到地方政府管理,或者由教育部代国务院管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学不由部委管理,部委也不乐意拨付经费。
推出985与211两个工程的直接原因就是明确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哪些高校。“985”工程源自1998年5月4日时任中央领导在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百年校庆上“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的讲话,2011年末扩容至39所高校。随后教育部推出“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 建设工程”,陆续认定112所高校。
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4》显示,中央政府一年向高等教育投入2500亿元左右,是否列入985和211大学,是能否优先获得中央经费支持的重要因素。
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来看,985和211两个工程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首先,经费保障机制顺利从部委拨付过渡到教育与财政主管部门联合拨付;其次,大 学要进入985与211两个工程以及中央财政通过这两个工程向大学拨款,有制度可循,虽然存在灰色地带,但总比只能靠拍脑袋、走后门要好得多。
动议985工程到今年开始废止相关文件已经有16年过去了,这两个工程也重塑了中国高校的竞争格局。985、211原本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校的平台,但因入选 的学校相对优质,成为影响大学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985、211成为一个大学的身份标准,能否入选这两个工程,直接决定着这个大学的考生生源、毕业生的 就业去向的好坏等,985、211还成为上海等地应届生落户评分权重的决定因素。
这两个工程虽然重要,但评选过程却很难平衡到所有高校的利益。例如这两个工程的评选侧重综合实力,所以政法、医学等领域的一些高校尽管国际国内排名很高,但很难入选。同时这两个工程倾向于向优质大学投 入,因历史原因,大学在省际间分布非常不均衡,这种经费拨付机制造成了马太效应,饱受河南、河北、江西等省的抱怨,一些市属大学也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这两个 名单。
由于985、211高校是明确要财政重点支持的大学,进入名单比申请经费、办好大学更重要,同时这两个工程的大学在财政经费拨付、项目申请方面拥有先发优势,评选人员也多来自这些学校,经费拨付机制僵化、小圈子化。
取消985工程和211工程容易,关键是以后财政按何种机制向大学拨付经费?从美国经验来看,大学获得公共财政资助的三个主要渠道是基于项目的竞争性科研经 费、基于国家科研平台的公共科研预算经费,和州政府基于公式或绩效的经常性科研经费拨款,除此以外,还有对学生的资助等。
总的来看,对高校科研的资助应该是奖励先进高校,有明确的政策目标,自然应该有能力者获得,申请审批程序要遵循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上,教育主管部门并不专业,所以要尽可能降低教育行政部门对经费分配的干预。
此外,对985、211的批评之一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并不了解高校的需求,经费的分配机制成为高校运营的指挥棒,干扰了高校的自主运营。因此国内一些专家呼吁财政部门应该基于公式或绩效分配经费,这也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精神。要推进这方面的改革,需要政府逐步对高校放权, 尤其要禁止教育主管部门换汤不换药,利用复杂的绩效考核办法来分配经费,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这直接决定着经费使用的效率。
(聂日明专栏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