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聊天离不开表情包 否则同学听不懂

2016年09月21日 10:39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福建师范大学  刘松岳/绘福建师范大学 刘松岳/绘

  2016年7月,自媒体“新世相”发起了一项“24小时不用表情符号”的实验。在参与的数千位网友中,超过30%的人都挑战失败了。在给读者的体验报告中,有网友写道:“她说,你今天说话怎么我都听不懂。”

  天津师范大学的李思(化名)也参加了这次实验。在这次实验中,这位“表情女王”意外地成为 “挑战成功”的那部分人,但过程和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

  “没有很痛苦,少了很多‘斗图’的时间,连玩手机的时间都减少了。”李思回忆,除了认真地和男朋友讲了几句“其实也没什么内容的废话”,就把手机扔一旁了。“斗图”即在网络聊天中只发表情图不打字,通过一来一往的表情,完成基本的沟通。越萌、越搞笑的表情越受欢迎。这是网络表情出现后一种常见的游戏。

  但李思也承认,这样不发表情的日子不能持续太久,因为“在群里和大家互相发表情也是日常交流里很最重要的一部分”。

  9月8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全国5386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8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社交软件的聊天中,会使用表情包。其中,37%的受访者在网络聊天中使用表情包的频率“很高,聊天离不开表情”,51%的受访者表示“表达情绪或有其他需要时使用”。

  “斗图”成为流行的交流方式

  在这个微信群里,聚集着来自全国89所高校的学生,专业从汉语言文学到天体物理。“你们周围有喜欢发表情的同学吗?”“有,我就特别爱‘斗图’。”河北工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韩春旺边回应边扔出一张表情。

  “有的。”四张不同“吃药”表情的接连弹出。随即,原本安静的微信群瞬间热闹起来。接下来的31条信息都是表情图,没有文字,而且上下衔接得恰到好处,用湖南科技大学邓丹杰的话来说就是“毫无违和感”,她又补充道,“感觉这个年代没有老师的所有群都是会斗图。”

  “基本上只要有人发几个表情图就会触发一堆。”浙江传媒学院的黄雨琦说,“班级群里斗图分分钟‘99+’的消息提醒。”她通常都是一边忍痛删旧图一边存新图。她提到自己前一段时间存了好多“天线宝宝”的表情,群里其他人便立刻发出6张不同的“天线宝宝”图片。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邓子贤觉得“现在用民国的人比较多”,民国是韩国演员宋一国的三胞胎儿子之一,因参加韩国真人秀节目被网友熟知和喜爱,照片被大量制成表情包。眨眼间,群里就弹出了17个不同的民国表情包。

  “我还喜欢中老年表情包。”随后群里出现满屏类似双手握玫瑰,配上“开心每一天”等文字,并带有旋转效果的表情。

  “跟别人打招呼会发表情包,和熟人聊天会斗图,把我私藏的表情都发出来。”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杨子怡说。

  湘潭大学李丹(化名)在同学眼里是一个很含蓄的姑娘,但是到了微信上,却被大家称为“斗图小公主”。近百人的交流群里,每当大家聊起一个话题,李丹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配上相关的表情包,若是碰上故意对发表情的群友,那将是一场“表情包斗图大赛”。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资源,李丹在手机、电脑云盘上都建了专门的文件夹,分系列存放,每一张都命了名。在她看来,年轻一代人聊天说话的很少,基本全靠表情包。一个“葛优瘫”的表情就能表现出自己的无耐和“生无可恋”。

  “我有加表情包群,想要什么随时在里面问。”杨子怡介绍,那是一个名为“树屋小食堂”的微信群,以交换表情为目的,不聊天不打广告,也不收任何费用。她被同样爱好收藏表情的同学拉进群,不知道这个群什么时候建立,也不知道群主是谁。群公告里清楚写着规则,大致包括不得发布广告和与表情图无关的图片和视频,不得违反相关规定,不得有不文明的行为等。

  “有没有托着下巴的表情啊?”问题在群里一出,立刻就有5位群友发来表情,且各不相同。通常群里有人刚发问,就会有无数的表情包“砸”过来。

  表情包与现实生活的重叠

  郑州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大三学生李爽,开学初的几天格外忙碌。每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她几乎都在操场上奔波忙碌,报道新生军训活动。除了完成政工组的宣传工作,她还拍到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新生表情,这令她开心不已。因为这些都将成为她制作表情包的素材,她打算做一组24张图的军训表情包系列。

  李爽喜欢自己制作表情包,而不是使用微信商店中直接购买的那种,因为她觉得原创的更加有新意,也更好玩。制作一套表情包需要一至两周的时间,通常只要灵感来了,形象和概念设计好了,制作起来很快。她需要在Photoshop中把经典的表情从照片中抠出来,通过精细加工后配上文字生成透明GIF格式的图片。有时候,她也会直接用数位板自己画表情包。

  “把同学做成表情包很有意思,能调节班群里的氛围。”李爽说。让李爽有些苦恼的是各种表情包制作软件的出现,使得表情包制作越来越简单,不再需要专门学习图片处理技能。下个软件,找张图片,稍作修改,再配段文字,一个表情包就完成了。越来越低的制作门槛也让很多人开始加入发送表情包的行列,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表情包的流行,但也使得一部分低俗的表情出现在网络上。

  在受访的大学生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使用自己收藏的表情而非在表情商店中直接购买的。韩春旺坦承,成套的表情中,并不是每一个自己都喜欢,也不一定用得到,见到自己觉得有趣、用得上的表情就会收藏。

  一些受访大学生都存有“本校专属”的表情。学校里的建筑物、标志景观,甚至老师、校长都成为他们表情包里的素材。“我还有一套,不过我们校长不上镜,上镜的话给他做100张都没问题。”湖北一所高校的高同学说。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49%的受访者通常和“闺蜜等关系极近的朋友”聊天才会使用网络表情,29%的受访者表示在使用网络表情上“无区别,和谁聊天都用”。同时,64%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在聊天中的最大作用是“活跃聊天气氛,表达情绪”,49%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能够“弥补文字表达的缺陷,便于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拉近和聊天对象关系”“生动、更具即视感”“节省时间和精力”也是使用的原因。

  表情包流行的背后

  不仅是中国大学校园,表情包也行走在全世界。《牛津词典》评选出的2015年年度词汇,是“Face with tears of joy(喜极而泣的面庞)”,这就是微信里常见的emoji表情:黄色的卡通脸上带着两滴蓝色的泪珠。选出一个表情作为年度词汇,《牛津字典》也给出了理由,它认为传统的字母很难满足时下快速、以视觉为主的沟通需求,而像emoji这样的图像文字可以填补空白。这一年,日本社交软件LINE从表情包上获得的分成相当于18亿元人民币。

  “当代青年社交三法则,是交换教育背景、交换星座、交换微信收藏表情。”2015年年底,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陈琰娇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这样一段话。在点赞和评论的网友看来,这个社交三法则不无道理。那时,网友自制的表情包开始在校园里盛行。

  陈琰娇回忆,同门农郁曾在研究里提到微信构建的一种“轻熟人社交”,它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而产生,陌生人与熟人的界限逐渐模糊。“那么在这种关系里面表情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陈琰娇看来,如果说过去我们说话的目的是“说清楚”,现在可能是“不必说得太清楚”。“聊天中的表情越丰富,其实越回避了情感的真实表达,公号文章中的表情,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应用文体。”她认为,如果用文字描述一种情感或状态,需要斟酌措辞和考量语气,以使自己的表达尽量准确尽量不让对方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但表情则不同,它的表意范围很广,修辞特点偏向“夸张”“极致”,要尽量“吐槽”“搞笑”,表演性更强。

  四川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文学院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宇凤认为,表情包被广泛使用可能与现在的生活和文化有关系。现在生活节奏很快,表情包就像一个速成的打包好的东西,从中选一个就能表达意思,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人们心理上和行为模式上的需要。“特别是当你有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或者有些意思不太好表达,用个表情包就很方便,而且有时候比较含蓄,有时候比文字要好一点。”

  在她看来,表情包更大程度上像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替代。因为表情包的表意是有固定范围的,人们日常用简短的语言来制作表情包,但在复杂的意思或者正式的意思时是不会使用表情包的,比如在正式的场合就不会出现表情包。所以她认为,表情包是有一定使用范围的,相当于一个辅助的代替某一个部分的系统,用于表达日常固定生活的几种状态,没有特别复杂的含义。

  中山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王进认为,伴随手机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更加频繁。表情包是伴随着网络即时通讯技术而产生的,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

  陈琰娇提到,最近自己写一篇文章里面涉及很多网络词汇,做这方面研究的朋友告诉她一些词已经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符号和表征系统。她觉得表情包也是这样,“你很难去总结或者下定论,表情包就是怎么样用的,因为它本身已经形成了复杂的表征系统。”(哈尔滨师范大学郭凯旋对此文亦有贡献)

  原标题:“行走”在大学校园的表情包

  责任编辑:邵波涛

高考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64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7792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